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狀態,當孩子由於外在環境的因素感到不安,身邊的人能夠及時施以援手,安全感便會油然而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幼兒覺得飢餓、太熱或太冷、需要更換尿片或感到身體不適時,家長能夠適時提供照顧。在零至三歲的嬰兒階段,如果孩子的照料者能夠適切地滿足這些基本身心需要,建立安全感,其正面影響更可以是一生之久。

然而,這並不代表家長需要做到滴水不漏,孩子一遇上問題馬上傾力照顧或保護,因為最重要的是提供適時、適切的回應,相反小題大做只會造成過度保護。我們特別邀請到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女士,為我們分享如何適當地保護孩子,讓他們茁壯成長。

1. 根據孩子的需求調適保護程度

每位孩子對於被保護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應該充分理解孩子的本質,再判斷何謂適度的支援。與其假設某一套育兒方式是金科玉律,家長更應該視乎孩子的個別感受作出調適。

Source: Pinterest

2. 在背後默默守護

隨着孩子長大,家長亦要逐漸放手,但無須與其他孩子作比較——有些孩子喜歡獨立探索新事物,也有些孩子容易對新環境、新挑戰感到不安,希望得到家長的陪伴與安慰,例如在孩子獨自嘗試新事物時,家長只要留守在後方,孩子一回頭便可看見父母的身影,已經有助減輕不安。

Source: Pinterest

3. 適時關心與慰問

到了孩子年齡稍長,不再依賴成年人滿足基本生理需要,卻較多機會在日常生活遇上壓力或問題,此時家長的關心慰問亦可安撫孩子,產生安全感。不然的話,孩子有可能會把心中的不安發洩出來,在群體生活中容易欺負他人,稍有不滿便會訴諸暴力,並不懂體恤別人感受。另一種情況是孩子養成膽小怯懦的性格,只會附和他人,而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缺少自信。

Source: Pinterest

安全感與自我形象的建立息息相關,假如孩子自小在感到不安、恐懼的情況下,身邊的成年人也沒有即時回應,協助排除不安感,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覺得自己不受寵愛、不值得別人關注。這會損害孩子的自我形象,影響深遠,甚至阻礙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係。

說到底,日常照顧看似瑣碎,卻是體現父母對子女的愛的細節,照料得當,自然可以令孩子身心健康。

鳴謝︰家庭動力創辦人及機構總監、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