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是指一個人面對危機時,能否及時適應和復原,如果抗逆力弱,遇上難關時便會感到手足無措,甚至一蹶不振,相反抗逆力高的人就算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亦可以很快收拾心情、重新振作,並且嘗試應變。

培養孩子的抗逆力體現在三方面︰
一. 效能感:即是具備解難能力及懂得自我反省,能夠獨立自主地應對眼前的難題。
二. 歸屬感:能否在所屬的群體,如家庭中與人建立緊密關係,彼此支持及幫助,得到所需的關懷及理解。
三. 樂觀感:是否對未來抱有希望,擁有自信心及明確目標,能夠積極面對人生。

1. 抗逆日常化 讓孩子體驗失敗
在日常教養中,家長可以引領孩子提升解難、自信及自我控制等個人質素,並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親自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亦可提出一些小謎題給孩子嘗試。比方說,某些抗逆力訓練會要求孩子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完成任務,例如把一整個橙榨成汁。根據專家經驗,在沒有成年人指示下,孩子往往會自行嘗試不同的創新方法。因此家長應該放手,無需刻意給予提示或援助,要對孩子自身的能力抱有信心。就算失敗了亦不要緊,因為重點並不是要孩子找出正確答案,而在於容讓孩子有機會親身試驗。

Source: Pinterest

2. 建造支持系統 明白挫折不是結束
外在環境方面,家長可觀察孩子能否在家庭、朋輩及學校等社交環境得到足夠的關愛,還有社區整體能否營造一種互相守望和幫助的氛圍。然而家長需要注意,彼此關愛的家庭氣氛卻不等於家長應該事事為孩子代勞——這種情況在現今社會的小家庭尤其常見,孩子在萬千寵愛下變得被過度保護,結果反而失去了學習處理困難及面對挫折的機會。假如真的孩子遇上難以應付的逆境,甚至遭受挫敗,雖然家長不能直接代他們解決問題,卻可以在艱難時刻陪伴及支持他們,關鍵是讓孩子意識到,無論事情的最終結果有多壞,家人也會永遠接受他們,永遠給予他們下次再試的機會。

Source: Pinterest

3. 發揮優勢 接納不足
現今不少人鼓吹要「贏在起跑線」,彷彿孩子必須十項全能、樣樣優勝。對孩子有期望本是好事,正如孩子自身也需要目標,讓他們積極向上,亦是培養抗逆力的一環。不過,假如訂立目標時漠視孩子的年齡或獨特天賦,一味要求他們追趕遙不可及的目標,結果頻繁產生挫敗感,缺乏成功經歷,自然會磨滅自信心,抗逆力亦難以建立,一旦面對重大挫折,更是岌岌可危。相反,如果平日可以讓孩子發揮真正所長,累積成功經歷,將來面對難關也有昔日的信心基石作依靠,亦更願意接受新挑戰。

Source: Pinterest

鳴謝︰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學前教育及服務)岑麗娟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