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傳染病專家孔繁毅教授回港後與傳染病科結緣,並曾經歷沙士,現時他與其他醫護人員一起,肩負起對抗新冠肺炎的責任。

行醫的動力

到底是怎樣的心理質素,驅使這群人置生死於度外,每天去跟未知的病毒搏鬥?孔教授表示:「每當遇到新病毒時,我們都會很雀躍,很想去瞭解及研究如何治療。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看到病人痊癒時,那種開心實在是無可比擬的。這次我們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雞尾酒療法成效卓著,絕大部分病人能夠痊癒,包括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的,接近九成可以成功醫治,抑壓病毒,拔掉喉管,然後出院回家。看到他們康復就是我們最大的鼓舞!當然少不得的,是家人的支持。內子本來是內科護士,沙士期間負責大房,我們非常小心,但同時也明白到只要瞭解病毒並找到醫治的方法,其實不用過分恐懼。我們當時未有小朋友,下班照常回家,但就有三、四個月時間避免跟父母見面。」

新冠肺炎病人可完全康復

是次的新冠肺炎,坊間有傳病人就算痊癒亦會有後遺症,孰真孰假?孔教授說:「這種說法並不真確。沙士病人的確有後遺症,例如骨枯或肺部纖維化,當時有三成病人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需要『插喉』,而『插喉』的過程其實有可能傷及肺部,再加上很多病人的肺炎很嚴重,故此很多沙士病人即使痊癒,回復不了以前的運動量,走幾層樓梯就會氣促。應對這次的新冠肺炎,我們很早就把病人隔離並醫治,令病人的病毒指數快速下降,大部分病人得以迅速痊癒,實際出現肺炎情況的病人很少,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的亦低於百分之三,至今只有兩人仍於深切治療部留醫,其他全部經已痊癒。覆診的病人當中,有八成病人可以回復到病發前的運動量,還有大概兩成在康復中,已經回復了七、八成。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病人因為病情比較嚴重,所以需要更多時間。我相信最後應該最少有九成病人可以完全康復,只有小部分人會有後遺症。」

預測疫情的前景

香港現時的抗疫措施成功,但是一旦開放關口,可以預料有更多輸入個案,孔教授卻表示不用過分憂慮:「汲取了二零零三年沙士的經驗,又顧慮到歐美的疫情仍然嚴峻,開放關口相信仍要經過慎重考慮。有幾件事情一定要做得好:第一就是繼續全民戴口罩,可以截斷傳播鏈;第二就是對輸入旅客進行把關工作,所有人都要做深喉唾液測試,驗出帶有病毒的人就要即時隔離和醫治,而接觸者亦要自我隔離,只要做好這一套措施其實就安全。」

不必過分擔心

「我們任何時候都會準備有新的病毒或細菌出現,但只要知道它們的序列,短時間內就可以找到治療方法。我們可以用現有的藥物醫治新的病毒或細菌,例如對抗新冠肺炎的雞尾酒療法,就是混合了三種現有藥物——醫治多發性硬化症的干擾素,醫治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以及治療丙型肝炎的利巴韋林。就算要研發疫苗亦相對較快,一年半至兩年就已經可以做到。我的建議是不要太擔心,但必須注意預防,例如真的要禁止野味,因為如果太接近這些動物、對牠們不好,或處理過程不當,病毒很有機會從動物進入我們的食物鏈,然後進入人體。伊波拉病毒、沙士及新冠肺炎都是從動物而來,甚至流感也可以來自鳥類。是次疫情讓我們養成了戴口罩的習慣,不但有效地控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連流感個案也差不多下降了九成半,其他上呼吸道的病毒亦鮮見,我相信這會成為大家每年冬天的習慣,就算將來有疫苗,大家都會這樣做。」

醫生的素質

孔繁毅教授除了醉心行醫、教學及研究工作之外,亦投入大量時間指導年青人。如果年青人有志成為醫生,需要哪些素質才適合?孔教授回答:「首先是興趣,要很有興趣醫人,看到病人痊癒會很開心,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是能夠與病人自在地相處,除了如病理科等少數專科之外,醫生必須經常接觸病人,而且很多時候病房可能十分擠逼,如果仍能叫你不厭其煩,甚至樂在其中,那你就有成為醫生的條件。第三是要有好奇心,要有勇氣走上前線,在疫情爆發時,仍願意肩負起責任。其他當然就是要成績好,記憶力也要好,能夠熬夜、不怕辛苦也不怕考試也是必須的,如果身體和精神上都很能堅持,那醫科絕對適合你。」與此同時,孔教授亦提到創意的重要性:「醫生的經驗當然關鍵,但面對新病毒、新病症,以至做手術的新技巧,則須動用開創性思維,要不停思考如何用藥或新方法去治病。」

孔教授熱愛足球,與醫生好友自組足球隊,閒暇時飛躍於綠茵場上,是他的減壓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