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學與教博覽」昨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鑼,今年主題為「共塑教育 駕馭幻變」,現場設有多達 520 個展位,議題涵蓋人工智能、大灣區教育發展與合作、未來人才培育、學生發展、身心靈健康、創新學習、數碼能力培育等,並展示如何將嶄新科技運用於教學資源上。

人工智能的學與教

在未來學與教的目標及發展方向上,熱門議題少不了人工智能(AI)教育。現時已有不少公司利用 AI 推出教學配套,其中教育科技初創公司 Interleaf 提供了一個全新平台幫助老師出卷及改卷,使用者只需輸入單詞、題目方向及評分準則即可生成題目,問題難度亦可隨意調整,成為了老師們的得力助手。

輸入單詞、題目方向及評分準則
只需幾秒即可生成題目

學生作品

場內的成品展示區分時段展出多組由本地中小學生研發的創意發明,展顯學生的學習成果。由觀塘官立小學(秀明道)學生為觀塘設計的一套智能交通運輸方案,利用LegoWeDo編程組裝纜車,建設安達臣道纜車站。學生亦透過探究齒輪運作原理組裝風阻安全裝置,期望紓緩觀塘交通擠塞問題。

單軌及雙軌纜車模型
纜車系統

匡智屯門晨崗學校的學生以環保作概念,利用一般常見的物料製作社區設施、道路及建築物。學生利用重用物料如飲用完的膠樽及紙皮製作太陽能車,亦利用 LaserPecker 雷射切割機於重用木頭上設計圖案。

學生可以先將喜愛的圖案輸入LaserPecker,再進行雷射切割。

由天主教領島學校學生所設計倒水提示器,希望提醒時常忘記關水的長者關掉水喉,達至珍惜水資源的環保觀念。學生使用了 micro:bit 編程設計裝置,只需將感應器放於水杯內即可探測有否超過水位。

裝置設有聲量較大的揚聲器,方便一些聽力不佳的長者。

大灣區創新教育發展與融合

大灣區的創新教育成為其中一個焦點,有公司推出航天科技學習課程,旨在讓小三至小六、中一至中四的學生們透過參與比賽和大灣區進行交流活動,藉以瞭解中國航天技術與外國的分別,認識中國火星探測的經歷和成就。學生可設計並製作自己的火星探測車,培養科學研究和解難能力。學習課程設有火星探測訓練班、大灣區航天科技創新大賽及航天研學交流團,希望培養學生STEAM創意能力及科學家精神。

學生自己設計的火星探測車。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今年的「學與教博覽」以『共塑教育駕馭幻變』為題,別具遠見。在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活動及特色中,包括新設的『AI 教育應用研討會』,專家將討論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素養和程式設計等相關題目。演講嘉賓的寶貴見解,將鼓勵教育界更進一步認識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並繼續探索如何以創新方式將 AI 融入教學。」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J.P 致開幕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