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育局推行「一生一體藝」計劃,學校大力鼓勵學生學習最少一種樂器,但學習音樂到底有甚麼好處?不少孩子往往只集中於自己練習及表演,可能從未入場觀看過音樂會或欣賞別人演奏。其實學音樂不只是每天練習樂器,也不是只有古典音樂才是王道,聆聽及欣賞不同種類的音樂和學習樂器同樣對孩子成長有正面影響。

挑選孩子喜歡的音樂

家長可以在聽音樂和學習樂器兩方面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聽音樂方面,美國學者Yuna Ferguson和Kennon Sheldon的研究指出,假如讓孩子連續兩星期接觸喜歡的音樂,將有助提升他們的快樂指數。家長可以選定一個固定時間,與孩子一同聽音樂,先選擇他們喜歡的樂曲,協助他們慢慢建立對音樂的興趣。初接觸音樂的幼兒,可以先從簡單有趣的旋律和歌曲聽起,例如《瑪莉有隻小綿羊》及《熱騰騰的十字麵包》,讓他們跟隨旋律舞動身體。學習樂器方面,兩歲半的幼兒可以開始學習打拍子或音調等基本音樂概念;四歲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學習鋼琴或小提琴,因為彈奏方法相對簡單;到六歲的孩子手腳協調較佳,可以挑戰高階鋼琴或小提琴樂曲。

古典與流行音樂各有千秋

聆聽古典音樂是否必然?其實不論是古典音樂抑或流行音樂,都能夠從不同方面滋養孩子的成長。流行音樂的旋律易記,歌詞貼近大眾,緊扣本地流行文化,會較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古典音樂沒有歌詞,不同樂器所奏出的旋律亦相對複雜,需要較多時間去學習方能瞭解當中的變化及深層意味,有助培養孩子的耐性及理解能力。

學習樂器方面,其實亦可以古典樂與流行樂兩者並行。流行歌曲着重伴唱旋律,孩子在聆聽時會留意樂曲的和弦,以準確辨清音調變化,故有助增強聽力。流行樂曲很多時沒有固定樂譜,傾向給予演奏者較大演繹空間,能夠讓孩子添加創意及想像力。古典樂曲則較着重演繹樂譜上的節奏和音符,有效訓練及提高小朋友數拍子的能力及音感。演奏古典樂會利用到樂譜上聲量及速度的變化來展現情感,孩子因此能明白聲音的抑揚頓挫,以及拍子快慢交替等演奏技巧。

學習樂器的好處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學習樂器能擴大左腦面積,同時有助增加大腦五分之一的記憶容量。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亦顯示,學習樂器可刺激神經系統,改善大腦功能;演奏樂器時有助孩子鍛鍊心、眼、口、手、腳的協調能力,能讓他們更容易掌握不同活動所需的動作技巧,包括各種精細動作。

在聆聽古典音樂時,孩子可以接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例如去瞭解世界名曲的起源時,能夠接觸到音樂偉人的事跡和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學習樂器同時能令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挫折和挑戰,透過演出的機會增強自信。學習樂器的過程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鍛鍊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