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人長期「唔夠瞓」,所以上班一族有時難免會在辦公時間偷偷地「放蚊」。然而遠在中美洲國家洪都拉斯,當地的無國界醫生人員就明目張膽「放蚊」,但此蚊不同彼蚊 ── 他們釋放的是一種帶有天然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埃及伊蚊,這種細菌會與蚊子體內的登革熱等病毒競爭,從而壓制病毒在蚊子種群中繁殖,減少登革熱在該地區傳播,實行「以蚊治蚊」。

登革熱是一種由受感染蚊子叮咬所引起的病毒感染,症狀包括發燒、頭痛、渾身酸痛和噁心。嚴重登革熱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療,更甚者或會致命。登革熱最常出現於熱帶氣候的市區,目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暴露在登革熱風險之中,但由於氣候變化、全球氣溫升高,預計未來數十年將新增十億人同受此威脅。

蚊子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圖中的瓶子裝有數以百計的幼蟲。©Martín Cálix

登革熱無疑是一場公共衞生危機,全球呈報的發病率在過去50年間增加了30倍。單在洪都拉斯,每年呈報的登革熱個案已超過一萬宗。然而,現時並沒有專門治療登革熱的方法,亦未有疫苗能夠充分保護人們免受感染;過時的病媒控制手段,也導致蚊子對固有的預防方法和殺蟲產品產生抗藥性。

無國界醫生於洪都拉斯的團隊形容,當地的登革熱疫情已達令人震驚的水平。有見及此,團隊近月與其他組織合作,首次於洪都拉斯採取「以蚊治蚊」的策略,減少蟲媒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登革熱、寨卡病毒(zika)以及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項目首先在該國首都的曼琴(El Manchén )衞生區內50個社區展開,這是蚊媒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按計劃,團隊每周釋放一次帶有巴克氏菌的蚊子,為期六個月;團隊亦會定期檢測蚊子族群,確定沃爾巴克氏菌蚊子的比例。

洪都拉斯衞生部長(中)參了無國界醫生的昆蟲培育室,親身瞭解沃爾巴克氏蚊子的培育過程。©MSF/Laura Aceituno

這項公共衞生策略已在超過12個國家成功應用,惠及約一千萬人,而且對人和環境都很安全。根據無國界醫生訪問一萬名洪都拉斯居民的結果,97%受訪者表示支持計劃,許多人還積極參與「放蚊」的工作。展望來年,組織將會擴大項目範圍,在首都其他兩個地區開展額外的病媒控制工作,減少家居傳播。

有洪都拉斯的居民同意自願將裝有沃爾巴克氏菌蚊卵的罐子放在自己家的庭園中。©Martín Cálix

無國界醫生於1974年首次在洪都拉斯開展工作,並自1998年開始在當地開始應對登革熱。組織在洪都拉斯的項目統籌博金(Edgard Boqui)表示:「項目的首要目標是減少死亡率以及由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毒引起的疾病。就長期而言,我們希望這些新的方法成為可持續的解決辦法,防止人們患上這些疾病。」

以上內容由無國界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