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大師朱銘上月與世長辭,終年85歲。朱銘之所以為香港人熟悉,因為他的雕塑作品在本港多處可見,包括尖沙咀文化中心前《排隊》、交易廣場《單邊下勢》、金鐘中銀大廈正門的《和諧共處》,以及中文大學的地標《仲門》等,都是出自他一雙手。

尖沙咀文化中心前可見朱銘的作品《排隊》。圖片來源:康文署
中文大學的地標《仲門》。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事務處Facebook

朱銘1938年於台灣苗栗出生,本名朱川泰,15歲開始跟隨雕刻師李金川學習廟宇傳統雕刻及繪畫,掌握到刻畫、打磨、上色及描金等技巧,約20歲便成為了雕刻工藝師,從此開啟他的雕刻生涯。朱銘30歲拜入台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門下,開始探索新物料的應用,如銅、鐵、石、不鏽鋼、海綿、陶瓷。朱銘將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融會貫通,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

朱銘(右)與恩師楊英風(左)的合影。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Facebook

1976年,朱銘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獲得各界好評如潮,從此他被視為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象徵,奠定他在藝壇的地位。朱銘的《鄉土系列》以鄉間生活作題材,代表作包括描繪水牛奮力拉車,農民彎腰從旁合力推進的作品《同心協力》,以及描繪他與新婚妻子在海灘玩沙情景的木雕作品《玩沙的女孩》,展現出質樸細膩的民間情懷。朱銘《鄉土系列》的木雕作品為他創造了第一個事業高峰,包括《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22件木雕作品得到第二屆國家文藝獎,但他並未有就此停住腳步。

朱銘木雕作品《玩沙的女孩》。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
朱銘木雕作品《同心協力》。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

朱銘的創作生涯在《鄉土系列》後更上一層樓,發展出鮮明出眾的風格。極具代表性的《太極系列》,奠定他成為雕塑大師的國際地位。《太極系列》源自於楊英風建議朱銘學習太極拳,鼓勵他藉此強身健體,並啟發朱銘進一步探索文化的奧妙,深化他的藝術層次。朱銘從太極中體悟出簡潔才是「形」的精粹,並利用太極來豐富他作品的精神內涵:「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鬆、沉,講求內勁、聚力,是穩重而凝斂的一種拳術。我最近的作品,就是想越簡單越好,最好顯不出一絲造作的技巧,只抓住精神把太極拳的韻律感表現出來。在港可以看到的朱銘雕塑,包括《單邊下勢》、《和諧共處》和《仲門》,均來自《太極系列》。

1997年朱銘於法國梵登廣場與自己的作品合照。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Facebook

1977年,朱銘首次於海外舉辦個人展覽,取址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28件木雕的《太極系列》作品,成為一時佳話。1980年代初期,朱銘移居美國紐約,吸收西方藝術的養分,進軍國際,同時孕育出千錘百鍊的《人間系列》,在朱銘心目中《人間系列》比《太極系列》更為重要。

2014年於香港藝術館舉辦的「刻畫人間 」— 朱銘雕塑大展。
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Facebook及Y.S PHOTO STUDIO

《人間系列》善於刻劃人生百態、捕捉普羅大眾的生活情景,作品傳遞人間的溫暖,訴說「美」存在於日常之中。代表作包括刻劃抗戰英雄形像的《三軍》,及描繪子孫嬉戲的《第三代》等。《人間系列》反映了朱銘對俗世人間形形色色人物的細膩觀察,素材上不再局限於木料,陶土、海綿、青銅或不鏽鋼等各種素材皆盡為他所用。

朱銘《太極系列》作品。圖片來源:朱銘美術館

1987年開始,朱銘開始從無到有,於台灣的金山創建出一座美術館。1999年,他傾注一生積蓄和12年漫長辛勞建立的美術館正式開幕。朱銘美術館是他人生最巨大的一件作品,小朋友們假如對朱銘的藝術雕塑感興趣,到台灣旅遊時不妨加入到朱銘美術館的行程,從真實的作品中體會這位雕塑大師的魅力。

朱銘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