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家都更加注重個人衛生,越來越多人明白消毒的重要性,定期消毒雙手和家居已成為了習慣。不過回顧19世紀以前的醫學界,由於缺乏消毒意識,別說家居消毒,就連外科手術也因為沒有經過妥善消毒而導致失敗。直至一位英國醫生的發現及改進,醫學界才認識到在醫療程序中使用滅菌法的重要性。而這位對醫療界作出偉大貢獻的醫生,就是這次要介紹的主角——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

位於倫敦的約瑟夫.李斯特雕像。

約瑟夫.李斯特於1827年出生於英國西漢姆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葡萄酒商人,亦是業餘光學家,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約瑟夫.李斯特於求學時期便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他於1844年進入倫敦大學學院,1847年獲得文學士學位,其後再就讀醫學碩士課程,並於1852年畢業。畢業後,他到愛丁堡大學繼續研究,並擔任外科教授詹姆斯.賽姆(James Syme)的助手。

1860至1869年期間,他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擔任外科教授,同時於1861年兼任格拉斯哥皇家醫院的外科醫生。當時,醫生為病人做手術前都不會先洗手或進行消毒,在不衛生的條件下進行手術,以致手術後的死亡率偏高,不少病人在手術後出現感染和併發症,但大部分醫生都認為是由瘴氣(有毒空氣)所致,未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約瑟夫.李斯特與路易.巴斯德。

直至李斯特留意到一位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表的論文,文中提到微生物的存在,以及消除微生物的方法,給了李斯特重大的啟發。其後他進行實驗,證實了細菌是造成感染的主因,而要防止感染就要先於手術前消滅細菌,以免細菌接觸傷口。1865年,李斯特為一名斷腿的七歲男童進行手術,以石炭酸溶液作為消毒劑,把浸過溶液的棉絨敷在傷口上,其後男童的傷口果然順利癒合。

Source: 百度百科

李斯特養成了每次手術前認真清潔雙手的習慣,他亦提醒其他外科醫生手術前後洗手,亦要確保手術中使用的器皿和敷料都事前做好衛生處理,甚至要求助手在手術室噴灑石炭酸溶液消毒。結果,果然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救回了不少病人的性命。他於1867年發表第一篇滅菌學論文,但他的觀點並未獲得大眾接受。1869年,他重返愛丁堡大學接替導師詹姆斯.賽姆擔任外科學教授,1877年轉到倫敦國王學院臨床外科學教授,並在倫敦公開演示滅菌外科實驗,引起了廣大醫學界的關注。後來,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接受他的觀點,醫學界亦逐漸建立起一套嚴格的消毒守則。

他於1893年退休,同年獲封為男爵,是首位英國醫生獲得此項殊榮。1895年,他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直至1900年。1902年,更獲封英國功績勳章,以表揚他對醫學發展帶來的貢獻。英國李斯特預防醫學會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而他也是該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912年,李斯特在倫敦病逝,終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