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進行了一項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六千零八十二名六至十七歲在學兒童和青少年調查對象當中,有百分之二十四點四過去一年受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是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礙(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對立性反抗症有哪些病徵?

對立性反抗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精神健康障礙。對立反抗行為在兒童成長某些階段很常見,像一至三歲的幼童便特別喜歡事事說不,老是唱反調,因此我們不能將所有對立反抗行為都跟對立性反抗症劃上等號。假如你的子女常常與你或其他權威人士,如長輩、師長爭論,持續地表現出憤怒、急躁、好爭辯、鬥氣、蔑視或報復的態度,並持續六個月,而這些表現對孩子自身或周遭的人造成困擾,就可能是患有對立性反抗症的徵兆。

家庭環境因素屬致病成因之一

大約百分之三的人會患上對立性反抗症,在兒童階段男孩患病的比例較女孩多。患者會經常發脾氣、惱怒或不滿;經常故意去惹怒別人,尤其喜愛跟權威人士如父母、老師及長輩爭吵,拒絕服從及遵守他們給予的指令或訂立的規則;他們會為自己的不合理辯護,並將責任推卸給其他人,更會對不滿的事情懷恨在心,甚至進行報復。對立性反抗症的成因可能跟兒童個性或家庭環境因素有關,這個病症在嚴厲、苛刻、過度批判及照顧模式不一致的家庭中較常出現,被忽略照顧或頻密體罰的兒童,會有較大機會患上對立性反抗症。

家長不應以硬碰硬

父母的管教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發展情況,冷處理或以強硬的方式壓制都不合適,前者會令患者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問題,後者更會把孩子推向更暴烈的對抗或防禦模式,造成攻擊行為,甚至引發自殺風險。因此,改善親子關係,協助病童管理其情緒及行為,是家長支援的第一步。

家長與子女溝通時,自己先要保持冷靜,避免因為子女拒絕服從要求而動氣或爭論,應給予適當空間和時間讓彼此緩和繃緊的神經。家長應嘗試理解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給予行為後果,並讓他們承擔責任。唯家長應避免側重以懲罰的方式管教子女,在提供清晰的要求及行為指導後,家長可以讚美及獎勵的方式,鼓勵子女的好行為,提高他們改善的動機。家長及照顧者亦須訂立清晰的界線來管教孩子,並多些跟子女溝通,紓解並開導他們在面對日常不如意事時積累下來的負面情緒,避免他們習慣性採取對抗或報復行為。家長可以每天抽十五分鐘陪伴子女進行輕鬆的活動,過程中避免給予指令、予以責罵或糾正行為,宜多欣賞子女的正面特質,提升他們的自我形象,以建立信任及提升親子關係。

參考資料:教育局「關愛孩子好精神」家長教育系列 ──《如何幫助有對立性反抗症的子女》、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小冊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