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復活節長假,我飛往澳洲探望兒子,這次我留意到當地多了不少年輕香港家庭,一般都是父母帶着兩至三個約七至十歲的子女,見他們行超市一臉好奇,大手買入家品家具,便知道他們剛落地不久。移民潮之下,網紅樂於在網上分享自己在新國度的見聞,最近我就在YouTube上聽到一位昔日的電台名嘴,分享其他網友留言,提及移民後有否被歧視及成為「二等公民」等,當中有兩句說話我非常認同。第一、「We do not care who you are, we look at what you do.」當投入一個新環境時,不論你作為學生或員工,不管你甚麼種族、甚麼膚色,你的行為才是當地人最重視的東西。西方社會鮮有以有色眼鏡看待新移民,因此初到貴境,尊重和守規矩就是令你融入一個新環境最好的方法。例如不要在公眾地方大聲說話、泊車不要只方便自己、不要亂丟垃圾;應以尊重和負責任的態度待人,不呃不騙,時刻保持自律和誠實。其實西方不少國家都很習慣與不同種族的人共處,他們看待你是一個真實的人,着重你如何行事為人,即使你衣著光鮮,但沒禮貌又自大狂妄兼貪小便宜,一樣會遭人非議。

第二,很多新移民一開口便習慣先「打底」說:「Sorry, my English is not good.」有網友留言指曾有外國人這樣回答:「Yes, perhaps my English is 10 times better than yours, but your Chinese is one million times better than mine.」很多人會介意自己英語說不好,即使別人沒有看輕你,自己經已先被自信不足打敗,要靠人鼓勵才能挺直腰板在異國生活。其實外國人根本不在乎你說的英語是否標準的英式、美式,只要坦誠表達自己便可,沒有人用口音分高下的。西方先進國家的國民普遍人文教育水平較高,大部分人都沒有「先敬羅衣後敬人」的觀念,與人相處貴乎真誠和坦然,交心而不講金。香港人毋需妄自菲薄,語文並非融入新環境的絆腳石,反而自信低落,不敢我口講我心,才是你在異邦的最大障礙。

陳潔玲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多個學位,現任職家庭醫生,育有兩名兒子。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