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香港中小學多次暫停面授課堂,除了家長和小朋友需要在短時間內適應學習新常態,本港教師也大受影響。青協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創研庫」日前訪問了逾三百名中學教師,以進一步瞭解疫情帶來的教學轉變。

(示意圖)

青年創研庫於今年二月四日至三月十二日期間,以紙本及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三百五十四名中學教師。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中學教師平均每周教授二十三節課,當中有三成半教師平均每周工作超過六十小時,更有近一成半教師每周工作逾七十小時。受訪教師的工作壓力指數亦由疫情前的六點四分,上升至疫情期間的六點九七分。不少受訪個案反映,網上授課期間使用電子教學帶來了不少挑戰,令課堂互動性下降,影響學習成效,亦擴大了學生的學習差異。

(示意圖)

此外,約七成受訪教師認同學生自主學習是理想的教學方向,並認為改善班師比例能最有效提升教學效能,亦有逾六成半教師贊成推行小班教學。有受訪個案指出,增加教師人數可促進學生學習、幫助學校應對疫情下教學模式的轉變,同時是推行小班教學的關鍵,有助照顧學生學習差異。

研究建議,可透過增加班師比例,給予教師足夠空間應對教學轉變,提升教學質素。改善教師晉升階梯,也能讓希望專注教學,或有志於行政的教師發揮所長。學校亦可每年為學生設立自主學習日,並善用社區資源支援學生。而教育局則可設立統籌平台,在社區中整合教學資源,同時鼓勵跨校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學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