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説:為母則強,當女人成爲母親後,往往會為保護孩子而變得更勇敢、堅強。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香港護士兼助產士李芷殷(Tobey)今夏前往埃塞俄比亞,於庫萊(Kule)難民營內提供婦產科醫療服務,迎接嬰兒的誕生。在參與這項創造生命奇跡的任務時,Tobey同時見證在資源不足的地方,爲母者的韌性與偉大。

難民營位於埃國的甘貝拉(Gambella)州,接壤衝突不斷的南蘇丹。爲了逃避境內衝突,不少南蘇丹婦女獨力帶着年幼的子女冒險跨越邊境,漂泊地抵達庫萊難民營;目前營內住有約五萬名南蘇丹難民。營內物資、藥物供應本已短缺,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並不容易;再者自本年六月初起,埃塞俄比亞暫停發放糧食援助,加劇當地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的困境。

Tobey剛抵達庫萊難民營一星期左右,便迎來一對孿生女嬰。照片中Tobey抱起的是妹妹,她出生時體重過輕,要留醫觀察,但她兩日後已順利出院。圖片由李芷殷提供。

對於部分難民媽媽而言,生活可謂是「手停口停」,若不自行尋找食物,家中的孩子則會挨餓。Tobey沒料到會遇上一位連生小孩也要「趕時間」的媽媽——那位太太孤身來到醫院生產,剛入院就嚷著要儘快回家,產後半小時便想出院。仔細問道,原來她隻身帶着三個年幼的孩子逃難而來,家中的糧食都已耗盡,若不趁日落前到附近的樹林尋找食物,孩子便需捱餓入睡多一晚。

庫萊難民營內無國界醫生醫院的產房設備十分基本。圖片由李芷殷提供。

那位太太出院時,左手抱着初生的嬰兒,右手提着Tobey所贈的兩份晚餐,頭上頂着醫院送贈的蚊帳。Tobey 憶述: 「這個背影很孤單、很弱不禁風,同時又很堅強、很偉大——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我獨自一人來到非洲執行救援任務,想必她也掛念着我吧。」

在資源匱乏的國度,往往只能用有限的資源應對無限的緊急情況。 有一次,醫院同時接收了兩位嚴重貧血的病人 ── 一個懷孕四個月的孕婦和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兩人都急需院內最後一包B型血。手心手背都是肉,左右為難的醫護人員經討論後,決定將血包一分為二,並同步為兩名病人提供其他藥物和營養補充劑。

圖片由李芷殷提供。

Tobey表示:「我和兒科醫生都心知,這包血不足以令兩個病人立即起死回生,或者立即康復出院。我們都只是利用這有限的血供應,嘗試爭取時間穩定他們的病情。」醫護團隊盡力為病人爭取時間,為他們博取一線生機;最終待情況許可下,孕婦與小孩獲立即轉介到市區的醫院。

庫萊難民營一隅。圖片由李芷殷提供。

根據聯合國難民處數字,自2013年底南蘇丹爆發大規模衝突起,共約四百萬人流離失所,當中超過二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國,而烏干達,蘇丹和埃塞俄比亞接收最多南蘇丹難民,他們絕大部分是婦孺,未成年者佔超過六成。 近40年來,無國界醫生在當地參與救援項目包括疫苗接種,婦產科,醫療技能培訓及各種緊急應對工作 。

無國界醫生(香港)歷年共派出過百名救援人員到南蘇丹參與救援項目,共執行了逾200次任務,而且該國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是佔無國界醫生(香港) 救援工作撥款比例最高的五大國家之一。 請按此瞭解更多無國界醫生服務南蘇丹和南蘇丹難民的工作項目。 

內容由無國界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