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填色熱潮風靡全球,例如畫曼陀羅和禪繞畫等,令人放空腦袋沉醉於線條和色彩當中,壓力亦在無形中完全釋放。藝術真的有如此奇妙的功效嗎?這套減壓法又是否適合孩子?

或許藝術靠天分,不過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創作的喜悅,孩子當然也不例外。當我們把放下日常煩擾,將精神專注在藝術創作上,哪怕只是在紙上塗鴉、做小手工或拼貼圖案,也可以達到鬆弛效果,將情緒從腦袋中肆意釋放,化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已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培養孩子藝術有助提升他們的學習專注力,原因正是如此。此外,當大腦放鬆時最能激發創意,讓思維得到徹底解放,而富有想像力的孩子也具有較佳的解難能力,因為他們更容易跳出固有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藝術的確具有無可比擬的治療力量,至於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地將其灌注在孩子生活中,則是家長需要花心思研究的一門課題。

#1 由故事入手,激發小孩的創作靈感
要鼓勵子女嘗試創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準備畫具讓他們自行作畫,例如設計一些主題,再搭配相關照片,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又或由故事入手,把故事講一半,再由孩子畫出結局。

#2 主動邀請孩子對室內擺設或時裝提出看法
由於孩子的藝術天賦各異,即使不畫畫,家長也可以即興邀請子女提供意見,例如重新構思傢具的擺放、設計食物擺盤以及協助父母配對衣服等,同樣有助培養美學思維。

#3 訓練孩子欣賞藝術
除了參與創作外,欣賞藝術亦可以幫助紓緩情緒。參觀博物館固然能開啟多重的感官體驗,然而大自然是眾美之源,帶孩子觀察自然界的一石一物,可以享受片刻的美麗寧靜。

孩子的說話能力仍在發展階段,未必有足夠詞彙表達內在情緒,相比之下,藝術是更有效的抒發渠道。不過專家提醒大家,家長不宜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判孩子的作品,或是為其打分數,令創作淪為另一種「家課」,扼殺他們對藝術的熱情。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法,不必太拘泥於是否附合大眾美感。同時不妨把握機會鼓勵孩子分享作畫感受,搭建親子溝通橋樑,瞭解他們的壓力源頭以便對症下藥。

事實上,藝術治療在本港越來越流行,對自信心不足或不善辭令的孩子尤其奏效。藝術治療師會着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因應不同需要選取合適的藝術形式,營造一個安全環境引導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現在就與你的孩子提起畫筆,感受自由無拘束的藝術世界吧!

鳴謝:註冊藝術治療師彭秀芝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