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二十四歲的馬詠茹,曾經是香港單車代表隊的耀眼新生代,多次夥拍「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及隊友李燕燕出戰各項場地單車大賽,分別於二零一七年奪得亞洲單車錦標賽的團體競速賽銀牌、二零一八年在亞運奪得女子團體競速賽銀牌,及二零一九年亞洲場地單車錦標賽女子團體爭先賽銅牌,成績斐然。令人意想不到是,她在二零一九年初突然宣佈退役,並重返校園。很多人為此感到可惜,但她堅定地說:「我做的每個決定都是值得的,我從來沒有後悔。」

自小就享受做個繁忙兒童
父母雖不熱衷於運動,但馬詠茹天生活躍好動,樣樣都想試想玩,加上有哥哥和妹妹相伴,自小已經參加很多不同類型的興趣班,行程總是排得密密麻麻。然而這位繁忙兒童卻很享受不斷學習,視這些興趣班為娛樂,接觸單車運動亦是從興趣班開始。


鋼琴、田徑、滾軸溜冰和單車,她樣樣都試,卻從來不會三分鐘熱度,只因媽媽從小已教導她學習必須有堅持。「我們選擇了要學的項目,最少要堅持半年,不能因為不喜歡便半途而廢,每項活動最少都要達成某些目標,這是媽媽給我們的其中一個家庭教育。」


馬詠茹自小已明白上天很公平,每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要做好一件事就要投放時間和努力。單車運動既是個人興趣,也是自己的選擇,她很明白要花時間專注單車訓練,便要犧牲玩樂時間。中四開始為了單車訓練,她每日放學便和妹妹直奔車站,趕去練習,訓練完回家已是晚上八時,洗澡和晚飯後九時才能正式開始做功課,還要應付測驗和考試,明顯比一般學生辛苦得多。她年紀輕輕卻懂得為個人選擇負責,並欣然接受一切苦與樂,同時練就出優秀的時間管理技巧。

作為過來人,馬詠茹認為小朋友應多接觸和嘗試不同的活動,不應為自己設限,這樣才能發掘出真正的興趣。她亦十分鼓勵小朋友參與運動項目,因為運動能讓人瞭解到練習才能進步,學會面對逆境和失敗,更懂得控制自己的勝負欲。

作為過來人,馬詠茹認為小朋友應多接觸和嘗試不同的活動,不應為自己設限,這樣才能發掘出真正的興趣。

性格決定命運
很多人以為做運動員靠的是天賦,其實更大程度取決於個性。馬詠茹認為自己適合做運動員的原因,是她個性「硬頸」和對自己很有要求。「小時候已經很喜歡贏,很熱衷於要證明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我會努力去達成,我是會默默耕耘的類型。」父母一直很支持她發展所長,但他們清楚她很看重成績,所以從來不會把重點放在成績上。「有家長可能會用物質鼓勵小朋友爭勝,但我父母從來不會。不論我考第幾,他們都不會用物質去獎勵我,變相贏和輸都很純粹。」

雖然在港隊的成績有一定代表性,馬詠茹卻認為贏比賽不是最開心,更重要是能夠突破自己的最佳成績。「比賽做得好我會很高興,但如果贏了卻做得不夠好,這是無意義的。我的對手並不只亞洲賽的參賽者,用我的成績放諸國際賽,是否算是一個好成績呢?對我來說個人所做出的時間比贏到的獎牌是甚麼顏色來得更重要。」


急流勇退只因目標清晰
馬詠茹在升中四的暑假才開始學踩單車。「妹妹很喜歡踩單車,比我早開始學。當時我們家住港島,爸爸要特地開車送妹妹到新界訓練,我則陪哥哥學滾軸溜冰。媽媽認為要奔波來回接送很麻煩,所以就讓我陪妹妹一齊學單車。」原本滾軸溜冰和單車雙線發展的她,後來選擇專注於單車訓練。當時她參加了一個單車梯隊的甄選測試,由於接受過滾軸溜冰的訓練,雙腿特別有力,在甄選的單車機測試上表現出色,因此誤打誤撞加入了香港單車代表隊,當時她只有十五歲。

加入港隊後她花了大約三年時間,代表香港參加過亞錦賽及亞運會,接着便離隊回去專心考好DSE。「從來沒想過自己能當上全職運動員,香港的風氣向來較為着重讀書,自己又是傳統學校出身,所以心態上都是以讀書為主。」馬詠茹和媽媽亦有個協議,就是必須要升讀大學,最終她成功考入中文大學修讀商業及酒店管理。

雖然在港隊的成績有一定代表性,馬詠茹卻認為贏比賽不是最開心,更重要是能夠突破自己最佳成績。


入讀大學一年後,有一天沈金康教練主動邀請馬詠茹歸隊,眼看着第二次機會來臨,跟校方商量過學位能夠延後最多四年,她決定為自己設立一個時限,重回單車運動員崗位積極發展,以回應教練的信任,同時看看自己能夠走得多遠。可惜經歷了亞錦賽和亞運之後,港隊當時的積分還不足以晉身奧運,對馬詠茹來說,奧運是她的終極目標,既然未能取得入場券,她寧願退下來尋求其他可能性。

很多人得知她急流勇退無不感到可惜,只有她深信自己的決定。「到目前為止每個決定我都認為是值得的,從來沒有後悔。我還有很多事情未完成,包括我的學士學位,也正在籌謀將來的工作發展。運動員只是我人生其中一部分,沒想過會作很長遠的發展。重回運動員生涯所累積的個人成長,今天放諸學業或將來的事業發展都非常有用,它塑造我成為今天更成熟的我。」

做運動員讓她急速成長
自言是溫室小花的馬詠茹,認為做運動員其中一大得着,是培養出獨立自理和極高的適應能力。「從小到大家裏把我們照顧得很周到,我們只要專心讀書便可。加入港隊後我要獨自面對運動員的訓練,因為住宿舍,加上經常要到內地集訓或到外地參賽,有兩年多沒機會回家,我很少跟家人分享隊中發生的事,所有事情都靠自己。運動員很多時都不知道下場比賽甚麼時候和在哪裏舉行,總是突如其來說走就走,不能有太多計劃,所以接受能力要夠強,更要時刻裝備好自己,這一切都推動着我急速成長。」


全職運動員除了高強度的體能和精神訓練,隊內就像一個小社會,怎樣處理人際關係、爭取出賽機會和保護自己的權益,有很多學問在其中,馬詠茹認為獲益良多。亞運前的亞錦賽曾令她陷入人生低潮,因為她連出賽的資格都沒有,承受巨大壓力之餘,每日更以淚洗面,質疑自己是否沒天分。幸好做運動員練就的其中一套心法,就是懂得面對失敗和逆境。她告訴自己不要太早放棄,尋找不同方法鍛鍊自己,調整心態,重回正軌,順利渡過難關。「這些經驗激勵我現在更努力讀書,所有事情都盡力而為,因為我知道不論讀書或者踩單車都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而做。」

馬詠茹最感激妹妹馬燕茹:「做運動員有很多事情不敢跟家人分享,其他朋友又不會明白專業運動員的生活,幸好有妹妹,她是最能明白我的,她的支持和陪伴對我十分重要。」

凡事感恩的樂天女孩
成功非僥倖,風光背後的努力未必人人看得見,馬詠茹卻將路途上伸出的每一個援手都銘記於心。就像她中四加入港隊訓練後,學業追趕得很吃力,當時老師特地在課餘時間為她補習;她也感激港隊給她的資源和教會她的所有事情,成就了今天的她。「原來只要你肯開口,讓其他人見到你的努力和決心,大家都會願意來助你一臂之力。」然而她最感激的,是比她小兩歲的妹妹馬燕茹。「我們從幼稚園起便一起上學,中學和大學都讀同一間,她也是全職單車運動員。我們像朋友一樣互相支持和鼓勵,做運動員有很多事情不敢跟家人分享,其他朋友又不會明白專業運動員的生活,幸好有妹妹,她是最能明白我的,她的支持和陪伴對我十分重要。」


給年輕人的話
馬詠茹比同齡的人思想成熟,也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和人生路向。不論談及運動員生涯,抑或往後的學業及事業發展,她重複提到的要旨,都是「搏盡無悔」。「年輕人千萬不要做一些令自己後悔的事,亦必須要為自己訂立目標,目標不一定要很長遠,但至少眼前要有個目標讓你追隨,讓你認清自己想做的事,有了目標便盡力做好。回頭如果發現是因為自己沒盡全力,差那麼一點做不到心目中想做的,必然會很後悔,我總是這樣提醒自己和別人,決定了便全力去做,不用質疑自己的決定。」

最近馬詠茹代表香港血友病會呼籲公眾支持「關注血友病.全城為你加油」,累積踩單車的時數及里數,登記至hkhscampaign.com,以行動關注及支持血友病病人。她對於能以前運動員身份去推廣這個活動感到很有意義:「很多我的Followers都是踩單車的,希望今次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招募更多人參與和支持這個活動。」感恩自己受惠於港隊的培訓,讓她成為全職運動員,她冀盼能以這個身份回饋社會,協助推廣香港的運動,以至整個城市的體育風氣,同時她認為香港運動員都很需要關注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