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孩子做太多,孩子就不會做太多。」同樣地,父母搶着為孩子道歉,孩子就永遠不會道歉。

話說某日在超市,有個年約10歲的中童,不小心把檸檬茶倒在我和兒子身上,中童母親搶着道歉,中童竟毫無歉意,只施施然拾起地上那倒剩半杯的檸檬茶,印印腳的繼續吸啜。現世代滿是被寵壞的孩子,自己的錯不是自己道歉,自己的書包不是自己揹,甚至自己的人生也不是自己負責。

不過,孩子做錯事,父母也不該逼迫他們道歉。「是旦啦,我道歉就是了!」「我已經道歉了,你還想我怎樣?」這種缺乏誠意的假道歉,只會日漸摧毁親子關係;父母該做的,是鼓勵孩子主動認錯、勇敢道歉,並讓他們在道歉的過程中學懂反省及原諒,效果就如華盛頓砍櫻桃樹的小故事,華盛頓父親接受兒子的解釋及道歉後,不但沒有責怪兒子,更盛讚兒子的勇氣,最終讓華盛頓成為更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Freepik

有關道歉為何日益重要,心理學權威Aaron Lazare早在《On APOLOGY》書中指出,「道歉學」乃近代新興的科學之一,可用於種族、國家、政治、工作、朋友、親人,甚至親子關係上的對話與和解。很記得陳美齡在《50個教育法》其中一章「吵架後,始終要直面交流」中,提到她與大兒子在史丹福開學禮那天吵架,她卻在離開後反思,並來回開了6小時車折返宿舍跟兒子說:「我想正式跟你道歉。」兒子聽後眼裏噙出了淚花,「媽媽,真是敗給了你了。我知道啦。原諒你啦。」

教育,從來是以身作則做起,父母從自身言行舉止向孩子示範「道歉的力量」,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鄧明儀 │ 資深傳媒人兼親子KOL,活躍於各大平台的親子欄目,成為人母後尤其喜歡分享湊仔的幸福和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