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個國家都出現新冠肺炎病例,除了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不少人也擔心疫情會引發糧食危機,不同地方都有民眾到超級市場搶購糧食及物資,有些國家甚至需要推行新措施限制超級市場人流,例如馬來西亞只准許「一家之主」出門購物。到底糧食危機是如何形成?又可以如何解決?我們一起來瞭解更多吧!

導致糧食危機的因素
經濟因素
全球石油價格上漲是其中一個導致糧食危機的經濟因素,如果石油價格飆升,會引致肥料和柴油價格上升,增加運輸成本,繼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成本。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的時候,一些國家會用大量粟米及菜籽等食材來生產生物燃料,這些食材原本會出口到其他國家,用來生產燃料後會減少市場上的食物供應,亦有機會引致糧食價格上升。如果價格持續上升,一些主要依靠進口糧食的國家會為了確保國內糧食供應而加快進口,而一些糧食出口國則會限制出口,有可能加劇糧食供應短缺或造成恐慌。

人口因素
現時全球人口逾七十七億,聯合國曾估算全球人口每年增加約七千五百萬人。聯合國預計人口將會繼續增長,可能於二零五零年增至逾九十億。人口增長自然令糧食需求上升,增加糧食危機的風險。目前穀物的年產量約二十一億噸,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計,到了二零五零年,穀物的需求量將達約三十億噸,而總糧食產量需要在目前基礎上提高七成才能確保糧食充足。

氣候因素
從古至今,氣候因素對於農業都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出現旱災、水災、颱風或其他不利耕作的極端天氣,會造成糧食減產,令糧食生產國的出口量大幅下降。氣候變化亦會加劇土地流失,造成沙漠化等問題,而且更容易出現乾旱、山火及蟲害等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另外,動植物也需要適應氣候變化才能健康生長,否則食物鏈可能會被破壞。

偶然因素
糧食安全也可能受偶然因素影響,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應該歸納為偶然因素,其他偶然事件如全球金融危機及戰爭也可能會影響糧食生產及交易,令糧食供應變得不穩定,至於是否會造成長期或深遠影響,則要視乎事件的嚴重程度及影響範圍。

糧食危機現況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與多間機構一同編制的《二零一九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二零一八年全球仍有大約一億一千三百萬人遭遇重度飢餓,遍及五十三個國家。當中大部分集中於八個中東及非洲國家,分別是阿富汗、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南蘇丹、蘇丹、敘利亞及也門。這些國家的糧食嚴重供不應求,大量人口處於糧食緊急狀態。另外,五十三個國家中有十七個國家的重度飢餓比例近年不但沒有下降,甚至持續上升。

報告指,有二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合計逾七千萬人受地方衝突或局勢動盪影響而遭受飢餓,主要發生於非洲、中東及西亞國家。另外,有接近三千萬人由於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而面臨糧食供應不穩,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非洲。報告亦指出,雖然二零一八年的重度飢餓人口比二零一七年稍為下降,但是全球面臨糧食危機的總人數在過去三年一直維持在一億以上,而且報告未有包括十三個調查數據不足的國家,例如北韓及委內瑞拉。

報告亦提及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告訴小朋友「不要揀飲擇食」,因為小朋友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但是那些居住在貧困地區及面臨糧食危機的人沒有充足的食物,父母也難以在小朋友發育的關鍵時期向他們提供足夠的營養,導致小朋友嚴重營養不良,甚至患上疾病。

糧食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究竟有甚麼方法解決或紓緩糧食危機呢?

糧食危機解決方法
改善農業

解決糧食危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糧食生產。而要提升糧食生產量,先要改善農業技術和基礎設施,包括研究適合當地的農作物、耕作方式及改善土壤質量的方法,也可以投入更多資源改善農村的灌溉系統及交通設施。還有,嘗試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為農場提供電力,減少把可食用的農作物用來生產生物柴油。其實改善農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需要科技、資金、人力及時間,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的成效。

停止囤積
出現糧食危機的時候,各國都希望確保國內的糧食供應,所以有些國家會囤積糧食或限制出口。雖然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可以避免國內出現恐慌,令國民更安心,但是在國際層面,這樣做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糧食供應,導致糧食供應不平均。因此如果糧食充足的話,應該減少囤積糧食。

國際合作
單靠國家各自的力量未必能有效解決問題,國際合作能集合更大的力量。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一九四五年成立,成員國超過一百九十多個,組織在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展開工作,致力解決糧食問題。另外,有能力的國家亦應該向有需要的國家伸出援手。例如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農業援助,並於二零一八年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簽署協議,合作幫助非洲五個國家緩解糧食問題。

減少浪費
雖然以上的方法我們無法參與,但是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浪費糧食,珍惜食物,避免製造廚餘。在家煮食時,我們應該視乎用餐人數,準備適量的食物,如果有剩餘的食物,處理好後可以放進冰箱,留待下次食用。出外用餐時,我們也應該根據自己的食量選擇適量的食物,也可以要求「少飯」,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