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面積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四分之三,更被稱為全球生態系統的「肺部」,為我們提供氧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然而,一連串的污染正威脅着海洋健康,不但令海水水質變差,更會加速溫室效應,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即將來臨,就讓
《黃巴士》帶大家探索浩瀚汪洋,共同守護這片蔚藍。

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當中定義海洋環境的污染為「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其中包括河口灣,造成損害或可能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等海洋活動、損壞海洋使用質量及減損優美環境等有害影響。」

海洋污染一共可分為物理和化學污染,前者包括水底的噪音污染及海水溫度上升。鯨魚和海豚等海洋哺乳類動物主要透過聲音來覓食和溝通,但遍佈全球的航運網絡,以及越趨頻密的石油勘探和軍事演習等活動,卻大幅增加了海底的噪音。這些噪音有機會蓋過鯨魚或海豚的鳴叫聲,甚至令牠們聽力受損。而核電廠所排放的溫水則會導致海洋溫度上升,令大量珊瑚出現白化現象,甚至死亡。

化學污染有很多種,當中比較常見的包括石油污染、有機物污染及塑膠污染等,會直接威脅到海洋生物的健康,破壞海洋生態。

石油污染
在石油開採及運輸的過程中,或會發生漏油事故。石油流入海洋後,會在海面形成一層阻隔陽光的薄膜,令水中的浮游植物難以進行光合作用。此外,流進海裏的石油亦有機會被海洋生物誤食,毒素經過食物鏈不斷累積,影響整個生態系統。

有機物污染
我們平日常用的洗衣粉及清潔劑等,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隨着大量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流入海中,這些有機物質和營養鹽會導致浮游植物急劇繁殖,大面積覆蓋水面,形成「藻華」或「紅潮」現象。這些藻類死亡後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分解屍體,有機會令附近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塑膠污染
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多達八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這些塑膠垃圾難以完全分解,只會分解成「微塑膠」,容易被海洋生物誤以為是食物而吃掉,並隨着食物鏈不斷累積,人類最終也會受到牽連。

世界海洋日
自古以來,海洋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對全球各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有一定影響力。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全球百分之五十的氧氣量,大大高出陸地上所有樹林所釋出的氧氣量總和。此外,海洋為數十億人提供至少兩成的動物蛋白質,亦擁有不同礦物、油、鹽和金屬等豐富資源。

然而,全球海洋已被不同國家劃入各自的領土,部分國家比起海洋保育更着重經濟發展,亦有些國家因龐大的經濟或社會壓力而無法積極保護海洋,造就了海洋保育最大的障礙之一。單靠國際公約及法律,已無法逆轉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危害。為了讓公眾瞭解海洋的重要性,並提高大家對海洋生態保育的意識,加拿大早於一九九二年便在地球高峰會議中提議過「世界海洋日」的概念。在海洋計劃團體及世界海洋網絡的推動下,聯合國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正式將每年的六月八日訂立為世界海洋日。在這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過百間來自逾五十個國家的水族館、動物園、博物館及環保機構等都會攜手慶祝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緊密聯繫,鼓勵大眾保護海洋生態。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為「海洋:生命與生計」,希望藉此帶領大眾思考海洋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聯合國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總署亦將舉辦一連串的網上響應活動,當中包括海底攝影比賽與音樂會等,大會更邀請到逾四十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作分享,探討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為海洋保育出一分力

多吃「環保海鮮」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香港每年的人均海鮮消耗量高達七十一公斤,比全球平均數字高出逾三倍。過度捕撈問題越趨嚴重,為了支持可持續漁業的發展,讀者們可參考世界自然基金會所訂立的《海鮮選擇指引》,瞭解更多餐桌上不同魚類的來源,選擇可持續性較高的「環保海鮮」,例如美國鱈魚、加拿大的三文魚及南非的鮑魚等,並避免購買遭到非法捕撈的海洋生物,如鯊魚和藍鰭吞拿魚等。

響應減塑生活
環保協進會在過去十年間,於大埔、沙田及西貢等天然海岸共收集了約九千公斤的海洋垃圾,當中逾六成為塑膠製品,例如膠袋、即棄餐具和飲品膠樽等,可見本地海洋塑膠污染十分嚴重。「減塑生活」已盛行多年,除了自備環保袋、水壺和可重用餐具等,大家也可減少使用即棄外賣餐盒,環保之餘也比較健康!

節能減碳
溫室效益除了會造成全球水位上升,若海洋吸收了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亦會改變海水的化學成分,導致海洋酸化,進而影響到棲息於海底的動植物。要對抗全球暖化,我們可在家中換上高能源效益的LED燈或慳電膽、縮短洗澡時間、多選購有機食品,並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