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們有聽說過「粒粒皆辛苦」這句說話嗎?米飯得來不易,我們須好好珍惜。在中國,有一個人花盡大半生的光陰,就是為了讓大家有飯吃,他的名字叫做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家境不俗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校長,而母親則在教會學校讀書,後來成為一名老師。他表示,母親是當時少有的女性知識份子,因為得到她的英語啟蒙,袁隆平得以閲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受到良好的教育。

大學畢業後,袁隆平在湖南省一所農學院當上教師,並持續對作物遺傳學抱持濃厚興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陷入了一場現代史上最嚴重的饑荒,導致幾千萬人死亡。袁隆平曾在路邊或田裏看到過至少五具死於飢餓者的屍體。「這時我更下了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的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他如此說道。

於是袁隆平開始全心全意投入研究雜交水稻。他於六十年代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6年起,他和團隊研發雜交水稻的成果開始在全國應用並投入生產,使水稻產量大幅度提升。通過利用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遺傳物質與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雜交稻的畝產量比非雜交品種高出20%以上。

1980年他更主動向國際水稻研究所捐贈了關鍵的水稻品種,該研究所後來用這些品種開發出可在熱帶國家生長的雜交品種。袁隆平及其團隊其後向印度、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和其他地方的農民傳授雜交水稻種植技術,讓世界各地的水稻產量得以提高。

1991年,他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2004年獲得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2019年被中國政府授予「共和國勳章」。袁隆平被官方樹立為科學界的典範人物,他老年仍在田間努力不懈地工作,這個畫面更經常出現於官方媒體的新聞報道中。他的事蹟被中國官方寫入教科書,令他成為了中國最家喻戶曉的農業學家。

袁隆平於2021年5月於長沙逝世,享年91歲。圖片來源:BBC

21世紀初,中國近一半的水稻生產地區都種植了雜交水稻。單在中國,雜交水稻每年就為大約七千萬人口提供了糧食,成功解決糧食短缺的難題。這一切袁隆平可謂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