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總是充滿圓點和帶着豐富濃厚的色彩。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她的巨形波點南瓜,還有拔地而起的波點花花,所以在香港被冠以「波點女王」的稱號。

草間彌生於1929年3月22日誕生於日本長野縣松元市一個商人家庭,是家中四個孩子排名最小的么女。她的童年並不快樂,母親將心思都放到家族生意上,對她一時不聞不問,一時嚴厲責罰。她自小已喜歡畫畫,畫過很多南瓜素描,母親卻從來沒有支持她,會沒收她的畫布和墨水,更曾嘗撕毀她的畫作。在草間9歲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經常看見圓點,圓點一直延伸到桌布、牆壁、天花、窗戶、柱子上,讓她頭昏眼花。她告訴母親,母親卻認為她胡說八道,還罰她去和工人一起工作。她只能孤獨地面對這種恐懼,並以畫畫來紓解她的痛苦。原來會出現那些圓點幻覺,是因為她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出現了幻覺及幻聽,這些幻覺和心靈的傷痕成為了她的創作養份,成就了這位「波點女王」獨一無二的創作特色。

喜歡藝術的她,在二次大戰結束後,1948年入讀了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學習日本畫,但她不喜歡學校刻板的教學方式,所以經常逃課。她一直期望能夠到創作風氣更自由的美國發展,於是冒昧給自己的偶像,以繪畫花卉而聞名的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寫信,請教她在紐約藝壇闖出名堂的方法。想不到偶像真的回信過來,一直越洋對她循循善誘,更請經紀買下草間數幅作品,向當地藝壇推薦及展示她的創作。得到偶像鼓勵,翌年她就不顧一切地奔往紐約,開展她在美國的創作之路。

作為一位在異鄉孤獨打拼的女藝術家,美國的創作之路可謂充滿考驗,但在艱難的環境下,她在創作中進行了許多不同的嘗試,例如開始製作雕塑,更利用鏡面、燈光、玻璃和霓虹燈創作出永無止盡的空間幻覺,這是她個人的幻覺體現,亦成就了她標誌性的創作「無限鏡屋」。

草間彌生在美國先後定居於西雅圖及紐約,她1958年抵達紐約,其後一直以在藝術界成名為目標。1966年她成為了第一位參與第三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日本女藝術家,並在展覽上自行派發傳單希望讓人認識她。傳單上印有赫伯特.里德爵士(Sir Herbert Read)對其作品的描述,指她的創作展現「奇怪美麗的意象」並「在我們的感官留下懾人的深刻烙印」。在美國藝壇,草間一直未有將自己歸類入任何藝術派別之中,她選擇稱自己的風格為「草間藝術」,並經常穿着和服出席藝術活動,以提醒大眾她來自日本的出身。

草間於1973年返回日本,期間因得悉與她相伴十年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去世的噩耗,令她精神崩潰,1977年起自願入住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並長居院內一直至今。她的畫室與療養院只有數步之遙,於是她白天就去畫室畫畫,晚上就回到療養院休息。

直至到1987年她靜極思動,在福岡舉辦了一場回顧展,帶動日本社會認識她的作品,並於1993年再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在世界藝壇再展鋒芒。這次回歸,奠定了她在國際藝壇的地位,並掀起了草間熱潮。自後每每有草間彌生的展覽或新作品推出,展館外都會堆滿如鯽的參觀者,例如2015年她的回顧巡展「草間彌生:無限痴迷」就成為了當年全球入場人次最高的展覽。她的創作更屢屢成為了拍賣市場上價格最高昂、拍賣成績最亮麗的作品。例如她在1959年創作的《無限的網》,當時售價近200美元,2014年拍賣以成交價710萬美元售出。

她成為了當今藝壇的寵兒,但在她的世界裏依然是鋪天蓋地的圓點,困擾她的精神病依然會偶爾發作,只有不斷的創作能夠為她帶來生機及喜悅,她的病成就了她的藝術創作。她說:「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圓點,月亮是一個圓點,太陽是一個圓點,我們人都是宇宙中的微型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