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今年十八歲,今次回來覆診都是她一貫的模樣,輕輕鬆鬆又帶點不羈的笑臉。她簡單地告訴我她已經順利入讀美國常春藤大學,主修腦神經生物科,總算得償所願。小思兩年前在美國就讀高中時,情緒病突發,出現嚴重的抑鬱徵狀,除了情緒極度低落外,身體的系統亦出現各種徵狀,例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睡眠問題例如早醒,令她整天缺乏動力、沒精打采,甚至不能上學。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只在視像通話裏輕描淡寫。小思的媽媽是內地人,教育水平不高,不知道怎麼辦。

最後,小思決定回港接受治療。由於她出現嚴重徵狀及有家族史,最後要處方兩至三種精神科藥物調節腦部的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才能慢慢從抑鬱症中康復過來,其間她在本地的國際學校繼續學業。小思天資聰敏,成績優異,常常上網瞭解關於情緒病的資訊並與我交流。她明白到處理情緒病的醫學實證基礎,亦參與了幾次認知行為治療。她很明白按時藥的重要,同意在情況有進展後才慢慢減藥,亦開始懂得處理讀書的壓力。由於疫情關係,取消了正式的IB考試,壓力當然少了很多。

她的志願是進修腦神經生物科,為她及其他千千萬萬的抑鬱症患者,繼續尋找腦裏面的答案。今次她再踏足從前病發的地方,問她有甚麼感想,小思幽幽地說:「現在不同了,我已克服了抑鬱的病魔,知道怎樣處理,那種預期的焦慮比我想像中少呢。」小思亦同意在研討會上發表自己抑鬱症的心路歷程。青少年期病發的嚴重抑鬱症很多時都有高危因素,例如家族史、性格固執、完美主義及負面思維較多等。很高興小思能克服她的疾病,用科學、理性及人性的角度繼續探討。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