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行為是指個人或一群人有計劃地以強凌弱或以眾欺寡,重複甚至長期使用身體或行為暴力,如拳打腳踢、推撞絆倒、強索金錢或物品;言語或網絡攻擊,如恐嚇、侮辱、造謠;或社交排斥,如杯葛等惡意傷害或欺壓別人的行為,令受害者無力或不敢反抗,身心飽受創傷,甚至誘發如社交焦慮症及抑鬱症等情緒病。有調查指香港校園欺凌的情況非常嚴重,約有三分一學生曾經歷欺凌。靜兒是一位受害者,升中後開始被欺凌,其後經常哭泣、失眠並逃避社交。直到中三,靜兒的成績每況愈下,整天愁眉苦臉,但又不願跟別人分憂,父母擔心她情緒有問題,帶她看相熟的家庭醫生。醫生單獨面見靜兒,引導她吐露心聲,她首次向別人訴說被欺凌的辛酸。原來因為一次班際比賽的過失,她成為眾矢之的,在校被同學杯葛,她曾多次道歉,但沒成效。班主任嘗試跟進,同學們雖然停止攻擊她,但換來是更難堪的冷漠。

中二轉了班,靜兒原本認識了數位朋友,但後來也疏遠了,其他同學則一直視她為「隱形人」,令她活在內疚、委屈和憤怒中,迷惘而無助。為免影響忙於謀生的父母,靜兒一直將心事隱藏,她打算忍耐並跟欺凌者共存,但這需要很強大的心靈!按臨床評估,靜兒已出現創傷後遺症、焦慮及抑鬱症的症狀。醫生引領靜兒跟父母溝通,父母其實很疼愛她。靜兒接受藥物治療,並在醫生的協調下,看了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並跟學校老師和社工交流和合作,兼顧治療創傷、面對眼前問題、個人成長及建立良好人際支援系統。數月後,靜兒開朗了,跟父母的關係有所改善,在校外的補習班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學習素描帶來了樂趣和動力,學業也有進步。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欺凌,毋需孤軍作戰,身邊總有天使可與你同行面對的!

林永和醫生 │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