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人生只可有一個夢想?在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中飾演溫柔女班長的廖嘉敏(Carmen),現實生活中既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也是一位五歲女兒的母親。中學時她選擇了成全自己當心理學家的理想,暫擱了歌手夢,後來因為一個契機,令她決定「認為是對就去追,別讓這遺憾留在心裏」,開啟了心理學家和歌手雙線發展的人生。Carmen堅定表示:「我會做好自己,證明我兩邊都是認真看待,既不是業餘,也不是玩票性質。」

Dream On

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中提到,現實與夢想可以並存。如果現實再加上一個以上的夢想,又可以如何發展下去?廖嘉敏中學時代開始愛上唱歌,從參加校際比賽開始嶄露頭角。中七已簽下經理人合約,進行正式的歌手訓練;大學時更得到唱片公司賞識,希望簽她做歌手出唱片。唯當時升讀大學的一切已準備就緒,廖嘉敏一直以考取專業資格、改善家人生活為目標,出於照顧家庭的需要,她選擇先完成心理學學士學位。接着又遇到機會到美國交流,碩士課程又緊接開始,令她只能暫時將歌手夢擱下,先專注完成當心理學家的理想。畢業後,廖嘉敏在公營醫院實習了兩年,正式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隨後在醫院一做便是十四年。很多人為了生活,讓夢想不自覺地被磨蝕,廖嘉敏在醫院工作期間卻遇上一個契機,令她重燃歌手夢。「我在醫院工作,經常會接觸到癌症病人,有段時間甚至主力從事善終服務,陪伴癌末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我見到這些末期病人在生命最後的時間,依然會用盡全力去達成自己或家人一些最後願望,這一點非常觸動我。他們的堅毅令我反思:在自己仍有能力時,應該盡量去做想做的事情!於是便鼓起勇氣重拾做歌手的夢想,從開始幫人唱Demo慢慢做起,再找歌曲和填詞,終於推出了人生第一張唱片《Dream On》,記錄當時的心情和人生狀態,完成了一直以來很想做的一件事。」

感恩能力被看見

讀書時期害羞、內向又被動的廖嘉敏,即使很愛唱歌,都只敢細細聲唱,又不擅表演。當時她的音樂老師竟然選了她在校際音樂節參加獨唱比賽。「老師一共選了四位同學參加,我是其中一個。其餘三人都分別在比賽中獲獎,唯獨我沒有。」她坦言心裏有點不是味兒,不過比賽的經驗卻開啟了她踏入音樂之路的大門,她看到其他人同樣非常努力,爭取在台上用短短幾分鐘盡力表現自己,不想浪費背後的苦練。廖嘉敏從一場又一場比賽中觀摩和學習,逐步改善自己的表演,加上老師的鼓勵與支持,讓她從校內校外都累積到不少比賽及演出經驗,歌唱的才華終於被人看見。「我工作上經常接觸到很多年青人,他們遇到挫折時,總因為覺得自己得做不好,就會想放棄。我會用我這段親身經歷告訴他們,一開始做得不太好的事情,不代表之後不能有大作為。最重要是身邊有人能看見自己的能力,給予機會和時間,讓我們好好改善和進步。」

演戲彰顯人生歷程

重新投入歌唱事業之後,廖嘉敏形容相關的東西自自然然就被吸引過來。這段期間她認識了許多音樂人和監製,更有機會推出發燒碟,增加了不少演出機會。二零一八年經朋友介紹,廖嘉敏得知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試演成功,正為公演招募演員。一直希望嘗試做演員的她,成功通過面試,從一開始做群體演員,晉身成為嚴校長年輕版,二零二零年音樂劇在柴灣重演時,她首次當上班長Jessica一角。今年《我們的青春日誌》成功集資並找到合適的地點興建場地,以全港首套廣東話原創長壽音樂劇的形式,以一星期六場的密度於葵興爆炸戲棚劇場上演,廖嘉敏再次肩負重任,擔當Jessica一角。

作為一位心理學家,廖嘉敏不單擅於瞭解病人,對揣摩角色個性和心理亦不遺餘力。她表示:「導演陳恩碩讓我演Jessica一角,對我是一種鼓勵和挑戰。角色戲份不少,挑戰很大。Jessica相對另一角色『收兵娘娘』Nancy,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較少。她內在有較多抑壓,而且很照顧他人感受,為了別人開心和符合母親期望,會選擇把自己放低。再次演出Jessica一角,讓我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她,發掘她更多內在感受。我相信這個角色的使命,就是令觀眾看到自己的需要也很重要。」

廖嘉敏認為心理學家和歌手兩個身份各有不同,讓她可以探索生活和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作為心理學家,我的角色是陪伴不同病人走完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與他們一同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並在生命的限制下尋找和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當一個演員就要全情投入角色,透過自己和閱讀他人的經歷,加上對角色的想像,構思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把他的人生演活出來。我認為這份感覺很奇妙和難以形容,是演戲的過程彰顯了我的人生閱歷,我相信『演員要有生活』就是這樣的意思。」

廖嘉敏認為自己與Jessica一角相似之處,是她同樣會為了滿足身邊人的期望而藏起自己的感受。

雙線發展靠彈性兼顧家庭

「上班時人們會問我:『原來你還有工作嗎?』演出時又有人來質疑我只是業餘玩一下。其實我很想讓其他人知道工作和唱歌我都非常認真看待,兩者都是我生活中想要並存的東西,沒有側重一邊;每件事做起來我都專注而有承擔,既不是玩票性質,也不是業餘。」為了堅持唱歌的夢想,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廖嘉敏兩年前從公營醫院跳出來轉型成為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讓自己的時間更具彈性。

她日間從事心理學家的工作,晚上就回劇場演出。她設法為家人守住星期日作為家庭日的底線,並會在工作和演出之間保留陪伴女兒和丈夫的時間,希望對家人有交待。「早期音樂劇要密集式排練,為了爭取更多時間排練和陪伴家人,同時不希望犧牲接見病人的時間,我唯有減少接新症。起初接演Jessica一角時我內心都很掙扎,因為導演希望我能演出所有場次,幸好之後組成了B Cast,我立刻輕鬆了很多。現時我只需要出演星期三、五晚和周六下午的場次,不用每晚都留守劇場。」

廖嘉敏亦很感恩,演出這部音樂劇令她和女兒之間有更緊密的連繫。「女兒對戲劇表演很感興趣,喜歡來看我演出。長壽劇就有這個好處,她喜歡甚麼時候來看我都可以。戲劇上我們很能連接到對方,我哭的時候她也會哭,她甚至會問我說出或者聽到某句對白時的感受,對她建立同理心很有幫助。」

廖嘉敏的女兒亦跟她一樣喜歡唱歌,在最近的升小面試才藝表演中,便選擇了演唱音樂劇其中一首歌曲。

追夢強心針:女兒笑容與丈夫補位

身為能幹又善解人意的心理學家、在台上發光發亮的音樂劇演員,同時是女兒眼中的好媽媽,廖嘉敏自言對女兒升小要求比較「佛系」,相信自然會有適合她的學校揀到她。她減壓的方式亦比一般人簡單:「我減壓的方式就是唱歌,一唱歌內在很多東西就會經那道氣宣洩出來,除非失聲就會感到較困擾。」她表示每日忙碌過後,回家見到女兒撲過來笑嘻嘻,已是對她最大的支持。「外面有任何艱難,回家見到她快樂和健康,就已經緩解了很多不快。」她特別感激丈夫的支持和付出,下班後替她補位陪伴女兒。「上月我生日,先生知我生日當晚要演出,特意提早一晚跟我慶生。他一早預約好晚飯地點,可惜當晚劇場有突發工作我必須要回去,最後他只能自己一個到餐廳吃飯。他總能夠體諒和明白工作對我的重要性,願意給我空間。未能跟他慶生,我當下除了很難過,又充分感受到他對我的支持。他說只要我認為這件事是值得和做得滿足,他補位的工作就是有價值的。」家人的無私奉獻,是她追夢途上最有效的強心針。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的Carmen有一套她特別信奉的育兒法 ── 由三位美國臨床心理學家Kent Hoffman、Glen Cooper和Bert Powell提倡的「安全圈」法則為基礎的「安全圈養育課程」,教家長如何閱讀孩子的情感需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協助他們建立處理情緒的能力,和更重要的安全感。Carmen自懷孕起接觸到這個課程,現時已是課程的合資格導師。她認為課程能夠讓家長瞭解孩子對事物的反應背後的原因,並按孩子當下的情感需要作出適切回應,有效改善親子關係,助孩子建立起探索世界必須要的安全感。有些家長背負原生家庭的經歷,有時會成為他們理解孩子情感需要的障礙,這套課程有助釐清家長自身的心理障礙,讓他們更懂得聆聽和回應孩子的需要。Carmen一直用這套方法教養個性較為慢熱的女兒,她認為行之有效,也是對自己一個很好的提醒,讓自己更留意女兒的心理需要。Carmen認為每個孩子脾性不同,家長如能閱讀孩子的反應,加上另一半的支持和配合,育兒路上定必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