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章早前報導,本港曾經有一位小六學生趕搭巴士回校考試時,疑因八達通不夠錢,而一擲500元鈔票支付2.5元的半價車資。大家即時可能會問一個問題:「這孩子為何這麼豪氣?這孩子對花了500元有肉赤的感覺嗎?」傳媒追訪下得知,原來他爸爸每星期給予他800元零用錢,扣除早餐、返學和放學的巴士車費外,其餘均可自由使用。這則生活小故事叫我們作為父母的反思,怎樣才可培養出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先要知道錢是辛苦賺取的。

每個人對金錢都有不同的價值判斷。雖然富有的人與貧窮的人會有不同判斷,但都不外乎一個原則 ── 就是「值」與「不值」。所以即使是同一背景,有人可能會改乘的士,因為支付的士車資總比用500元乘搭巴士來得「值」;又有人會選擇誠懇地向巴士司機表示不夠輔幣,並承諾明天補回差額等方法去解決。很明顯前者對那500元鈔票給與了一個很低的價值後者則較高,做法較為合理。

這生活故事更重要是提醒做父母的,要緊記給予孩子金錢時,必須同時準備做好三個角色:金錢的提供者、監察者及教導者。可惜現今父母都只做了第一個角色,而忽略後兩個角色的重要性。

那麼怎樣才可以令孩子學懂金錢觀念呢?父母首先要引導孩子體會錢從何來,這一點可以讓他們透過一些日常生活的觀察去領悟。舉一個在我身上的實際例子,為了要教導兒女這個難以掌握的觀念,我曾經帶女兒到茶餐廳後巷去觀察時薪只有廿多元的洗碗嬸嬸的工作情況。當孩子透過短短十五分鐘的數算,一隻一隻用勞力清洗的碗碟,她親眼目睹金錢原來是很辛苦地賺取得來的,這觀察令她深深體會到廿多元的價值,已是洗碗嬸嬸默默工作一小時換取到的回報,而不是在櫃員機隨便按幾個掣就可以輕易得來的!

可是近年社會上興起了「靠父幹」、「養活老孩童」等現象,除了跟經濟環境有關,也涉及了新一代理財能力的深層次問題。事實上,理財不單影響積攢個人財富的能力,也跟整個人生規畫環環緊扣。懂得理財的人往往擁有較佳的自制能力、有長遠的規劃和負責任等優良品格,而金錢觀念更應該是從孩童時期開始培養。

無論為人父母或師長,應該深明這個道理:「給孩子魚兒,不如從小教他釣魚。」只要我們悉心教導孩子懂得運用和管理自己的零用錢,必定勝於天天無意義地直接把錢給孩子。

財商教育的意義已不僅在於教導孩子如何管理金錢,而是着重於啓發他們管理生命及擁有生活的財富智慧。透過認識金錢背後的各種財富價值元素,讓孩子懂得自我規劃人生、培養良好品德、自立意識及分析能力,從而學會為人生訂目標、負己任、懂感恩、肯分享等。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讓孩子緊緊找着永恆不變的生活之道,才是當今教育應該發展的路向,相信亦是父母們的期盼。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