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童自殺個案好像有劇增的現象,教育界如教育局、校長、老師、社工及家長都憂心如焚。小新今年十歲,就讀五年級,疫情後復課,他帶着興奮和期盼的心情回校。見到新和舊的同學很是高興,老師亦關懷備至,噓寒問暖很是窩心。初初每天半日上課,下午做功課後還有時間玩樂,唯學校在十一月爭取了全日授課後,功課量多了,老師亦追趕課程。小新很多地方都不明白,媽媽於是要他課後補習。老師多次提醒同學十二月的考試雖然不是呈分試,卻是重要的關口,因為下一次考試就要呈分,影響大家的中學派位。小新開始擔心,因為小五的課程一年多沒上全日課後,現在覺得特別吃力,功課量多,還要補習,全日好像沒有時間玩樂、打機和休息,晚上開始難以入睡,早上亦覺頭痛,不願起床上課。媽媽開始擔心,就找學校社工傾談。社工反映老師的教學進度不會因為少數同學而改變,小新需要盡快適應,但是他覺得一日又一日的重擔,好像沒完沒了,很難適應。現在是復課後的「挫敗期」,他跟媽媽說他情願網課,及有點覺得好像世界末日。媽媽聽了後很是擔心,害怕他會自尋短見,不知如何是好。

Source: Pexels

學童自殺個案成因複雜,可以分為遠因(高危)因素、誘發因素及加強因素,而這些因素都可以考慮學童個人本身、家庭、社會環境包括學校、社會氛圍等等,當中亦要理解與學童有關的各種保護因素。突如其來的學習壓力,在授課回復正常後,很多同學都難以適應,這可能是學童自殺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可以怎樣解決呢?各個持份者都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