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皆覺得自己十分瞭解子女,可是卻有很多子女覺得父母不明白自己,當中的落差其實是十分可惜的,故此值得我們反省。首先,不要假設自己完全明白,或比子女更明白他,因為這假設往往使我們不再用心去瞭解他們,或否定他們的感覺。要知道成人或孩子都一樣需要被明白,我們可以先用眼睛看看對方臉上的表情,反映他的情緒,而不去問問題。例如家長回到家中,見到孩子在哭,可回應:「你好傷心!」而不去問:「為甚麼哭?」直接回應比問題更令對方感到被明白。通常孩子感到被明白時會再哭多些,或自動說出原因:「哥哥打我!」所以別以為明白情緒是要停止他們的眼淚,那是協助他們用適當方法,即是用眼淚及能掌握的語言紓緩情緒。

Source: Pexels

此外,當孩子說:「妹妹弄壞了我的模型!」父母不宜否定情緒,例如說:「好小事啫。」孩子會覺得你不明白。其實,當我們代入孩子的世界,想像自己憤怒時,朋友說:「好小事啫。」你也會不是味兒,不想再說下去。另一個例子,孩子告訴媽媽:「我不喜歡返學!」大部分家長會問:「為甚麼?」更好的說法是:「你返學不太開心啊。」當然這回應也因應他當時的表情和聲調。其實,知道及能說出為甚麼不開心或不想返學,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容易,嘗試代入孩子的世界,想想我們不想返工,也是因為有不開心或有壓力、工作量和能力應付不來,或者關乎同事等,所以家長可試着回應:「你有些怕返學啊。」切忌否定孩子並說:「其實返學都好開心呀,可以上體育堂又有小息。」或急着教訓:「每個小朋友也要上學,不上學將來便做乞兒了!」明白孩子,再用說話令他們也感覺被明白,真的是一門大學問,我也在不斷學習中。各位父母一起努力學習,對你的孩子有莫大的幫助。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