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低落時,人會失去活力和信心,對人和事失去興趣,甚至喪失活着的意義。持續沉溺在抑鬱的情懷,讓負面情緒、思想和行為產生惡性循環,便可能是患上抑鬱症;若情況持續和加劇,身體會出現不適,學業、工作、家庭及人際關係也會受影響,更可能衍生酗酒、濫藥、隱閉和自殘等行為。怎樣克服抑鬱?可從與抑鬱相關的思想及行為着手。不要任由情緒控制行為,要反過來先發制人,以行為改變來調節情緒,多作自己喜愛而有益身心的活動,訂立合適而可行的目標,按計劃分階段實行,從而脫離抑鬱的惡性循環,可望逐漸改善情緒。

以李太的個案作說明,自疫情以來,李太甚少外出,早前兒子復課,丈夫也不再「在家工作」,家中只剩下她,倍感抑鬱,整天無所事事,中午才起床,經常躺在沙發上玩手機,逃避一切社交。李生帶她看家庭醫生,她承認自己抑鬱難耐,經常覺得做人苦悶,自己沒用,又認為疫情沒完沒了,人類沒有將來。醫生評估後診斷為中度抑鬱症。醫生向她解釋抑鬱與行為的惡性循環,建議她改變日常生活模式;在交流中,得知她往日喜愛散步、踏單車和做麵包,便邀請李生跟她一起訂立目標,重新開始她喜愛的活動,每周回來跟進,若情況理想,便不用服藥。

一周後,李太雖沒達成目標,但嘗試了出外散步,感覺不錯,也做了一次麵包,李生和兒子均讚不絕口。李太的心情好了些,便再調整目標:隔天到公園散步、每周做麵包三次、每天早上出外購物。在家人的協助下,李太進展良好,有了成功感,精神煥發,尋回生活的樂趣,並跟父母和親友重新聯繫。談及疫情,李太好像看通了,告訴醫生自己學懂了自愛和愛家人,更要珍惜每一天,毋須想太遠。其後,李家更安排了久違的單車之旅,一家人重拾歡欣。

林永和醫生 │育有兩名兒女的開心爸爸,多年來致力推動以家庭為本的親子教育。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