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學校、考試、實習或工作上,我們一生中總有機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受到指責:「為何你這麼嘮叨?」、「你的數學成績真的很差啊!」、「你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可能是中國人的自謙文化,被別人數算弱點我們默默接受,亦很少主動談論自己的優點。

小學六年級第一次去宿營,晚上大家圍爐夜話,老師說我很懂得關心其他同學的需要、自理能力高,也是個有手尾的人,在家中一定是媽媽的好幫手。你猜目前我是怎樣生活的?直到現在,我都對身邊人的需要特別關注,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盡量不勞煩別人,用過的東西我都會放回原處,保持自己是一個很有條理的人。這些都是由一句激勵的說話、一股欣賞的力量開始,知道有人留意和支持我的行為舉止並沒有為我帶來壓力,反而增強了我的自信,努力發揮自己所長,有助建立正面的形象,而我也加倍努力去保持這個形象。

德國大學有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對讚美有強烈的反應,即使明知道是虛擬式的認同,例如電腦的自動回應,也會帶來正面的情緒。研究員解釋,原來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部位,專門對別人的讚賞產生反應,會感到高興,這些快樂甚至是可以測量的,收到越多讚美,反應就越積極。當我們想要得到讚美、受到重視和認同時,自然會有期待。如果不想望穿秋水,通常得先有人領頭,守株待兔從來沒有前途。在家庭中,你可以率先開始給予家人正面及友善的回饋:想想孩子今天做過哪些特別的事?他們哪些行為值得讚許?他們對朋友的表現如何?鼓勵他們得到讚賞之後,要更進一步,不能就此怠惰、自滿,因為若想要收到更多讚美,就要更努力生活。

植洪麗婷女士 │ 香港第一代通識教育科老師,資深教育工作者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