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世界各地都在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成果。最近,有消息指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供廣大市民使用,帶領我們盡快走出疫情的陰霾。不過,究竟預防性疫苗的成分是甚麼?它又可追溯到甚麼時候呢?

疫苗小知識
自出生以來,我們便要接種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及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等。為了提升社會的公共衛生,本港政府自六十年代起便推行了「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並交由母嬰健康院和衛生署轄下的學童免疫注射小組,為初生至約十一歲的兒童提供免費免疫接種服務。

原來,歷史上最早的疫苗可追溯到一七九六年。當時,來自英國的詹納博士發現曾患上牛痘的人均不會感染天花,便提出用牛痘疫苗預防天花感染,並經過重重實驗後發明出史上首支疫苗。疫苗的英語「Vaccine」來自拉丁文中意為牛的「Vacca」,名字就是源於詹納博士所使用的牛痘。

然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疫苗技術,是在一八七九年由路易.巴斯德研發的。當時,他正在研究生病的蠶寶寶,繼而從家禽及人類身上搜集更多研究數據後,成功找出人類生病的原因及預防方法,為醫學界及公共衛生作出重大貢獻。

一般來說,預防性疫苗的成分包括細菌、病毒與腫瘤細胞,並主要分為活性及非活性兩類。

活性疫苗
成分: 由已減毒的病菌或病毒細胞組成
副作用: 較容易產生副作用,包括注射位置出現紅腫或發燒等徵狀
保護功效: 較持久

非活性疫苗
成分: 只包含已死亡的病原
副作用: 出現副作用的機會較微
保護功效: 較弱,接種後需要定時注射加強劑

即使大家對預防性疫苗的功效有目共睹,社會上仍然存在爭議。讀者們有聽說過疫苗會令幼兒更容易患上自閉症的傳言嗎?又有人告訴過你,接種疫苗會危害身體的免疫系統嗎?接下來,《黃巴士》將與大家逐一攻破有關疫苗的謬誤。

傳聞一:市面上的預防性疫苗或引起自閉症?
一九九五年,一群來自英國的研究學者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當中指出接種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的人士更有機會患上腸胃病。三年後,其中一位研究學者維克菲爾德更着手研究預防性疫苗與自閉症的關聯。即使維克菲爾德無法提供證據顯示疫苗會引致自閉症,當時的傳媒依然大肆報導他的推論,導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的接種率大跌,令麻疹及流行性腮腺炎在英國再次興起。後來,維克菲爾德被揭發偽造研究數據,接下來十二年的無數相關研究亦無法證明疫苗跟腸胃病和自閉症有任何直接關係,事件在維克菲爾德被吊銷行醫牌照後正式告一段落。

傳聞二:接種疫苗會破壞體內的免疫系統?
有人認為,我們體內本來就存在一個完善的免疫系統,接種疫苗的話會破壞這道與生俱來的健康防線,疫苗中含有的毒素也會一直停留在身體裏無法排出。然而,高達百分之三十死亡率的天花病毒在詹納博士研發牛痘疫苗後便被徹底根除,流行性感冒、乙型腦炎及麻疹等常見的傳染病也因為疫苗而成功受控,生於現代的我們才得以躲過一劫。而且,一般預防性疫苗中的抗原含量與外在環境相比,就如小巫見大巫。既然我們每天隨手都會接觸到的微生物都不會破壞體內的免疫系統,可想像疫苗對身體的危害更加輕微。

在討論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前,我們必須先瞭解疫苗的各個研發階段。

預備階段
首先,研究人員需要決定應在疫苗中使用哪些病原細菌或病毒,並在實驗室中於動物身上進行一系列謹慎的測試與評估。

臨床階段
成功完成動物實驗後,研究人員便可開始招募健康志願者進行測試。首先,疫苗會被注射在染病風險較低的人士體內,並由專業人員觀察疫苗在此階段的安全性及副作用。順利得到合格的成果後,研究人員便可在不同年齡層、種族及性別等人士身上試驗疫苗的療效,務求更準確地預測疫苗上市的時間及其免疫成效。

改進階段
成功為疫苗申請專利並上市後,研究人員將根據接種人士的使用狀況,不斷改進疫苗的功用和安全性,並盡力減低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及出現的機率。

最新消息指出,中國共有三款處於臨床階段的新冠肺炎疫苗,而美國政府則在全球各地積極訂購大量疫苗,為求它們在可安全使用的時候,能第一時間供國內市民免費接種。就本港而言,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許樹昌教授則表示,衛生署早於八月就已經向一間國際機構預訂新冠肺炎的疫苗,預測可供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使用。不過,即使疫苗研發成功似乎指日可待,大家也別忘要每天勤洗手、戴口罩,並做足個人衛生措施!

Caption
路易.巴斯德從蠶寶寶身上獲得靈感,成功研究出人類生病的原因,為現代疫苗科技建立穩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