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與印刷術、指南針及火藥並列為中國四大發明。相傳發明造紙術的人是東漢時期的蔡倫,然而現代歷史學者的研究顯示,有西漢時期的出土文物印證當時已有紙的出現,因此蔡倫並不算是造紙術的發明者。但他大幅改良造紙技術,令紙不但普及至一般百姓,更從中國廣傳至越南、朝鮮、日本、阿拉伯以至歐洲,對人類文化的記錄及傳播起了重大的作用,因此,蔡倫與其造紙術值得各位小朋友認識。

圖片來源:網上

蔡倫,字敬仲,是東漢時期桂陽縣人(桂陽現今為湖南耒陽)。他出身於鐵匠家庭,自小聰穎,才學了得。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成為宦官,及和帝即位,他因為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根據《後漢書》108卷對他的生平記載:「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暴體田野。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意指蔡倫有真才實學,盡忠職守,為匡扶皇帝甚至不惜犯顏直諫。他於永元九年以尚方令(職掌製造兵器及宮內器物的官職)的身份負責監制秘劍及器械的生產,在他的監督下製作出來的器物一律精良堅固,不少工藝於他在任期間亦得以革新和發展,造紙術便是其中最重要一項。

圖片來源:網上

《後漢書》108卷記載了蔡倫造紙的原因及方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而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意思就是古時人們是用竹片、木片製成竹簡和木簡,用來寫字記事。但它們很重,不方便攜帶及保存。當時也有用絲帛做成的布紙,絲帛是用蠶絲作原料,價錢昂貴,並非人人可以擁有及使用。蔡倫嘗試利用樹皮、破布及魚網等材料造紙,做法是把這些材料剪碎,放在水裏浸軟成漿狀,再用火蒸和煮。煮成紙糊後,放在席子上攤成薄片,並置放在太陽底下曬乾。曬乾後的薄紙既適合寫字,造紙的成本又便宜,又方便使用,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紙來寫字、記事和傳遞消息,人們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圖片來源:Love Paper

經蔡倫改革的造紙術很快便傳至越南、朝鮮及日本。至唐朝中葉,唐軍與阿拉伯軍隊交戰時大敗,一些於軍中負責造紙的工匠被俘虜,因而令造紙術傳至烏茲別克、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地,這些地方更先後開設造紙工場;至宋代時期,造紙術再經由阿拉伯人傳至非洲及歐洲。

造紙術於世界普及,除了有利知識傳播流通,帶動紙鈔的出現,亦令到不同宗教得以透過印刷品傳播。雖然今天電腦及互聯網普及,大眾書寫記事以至知識的傳播不再依賴紙張,但它仍在社會不同範疇中擔當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