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出現了八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政府部門馬上在多區展開滅蚊行動,亦有義工團體派發驅蚊香包。不過,你知道「基孔肯雅熱」究竟是甚麼疾病嗎?

名字由來

基孔肯雅熱,又稱「屈公病」,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它的名字源於非洲的基馬孔德語,意思是「把身體彎起來」,患上此病的人會因為關節和肌肉劇痛而痛得彎腰。

與一般感冒不同,基孔肯雅熱不會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染,而是通過蚊子傳播。當蚊子吸了帶有病毒的患者血液後,再叮咬其他人時,便會將病毒傳播開去。受感染的人通常會在被叮咬後四至八天內出現病徵,但潛伏期最長可達12天。

基孔肯雅熱的症狀

基孔肯雅熱的患者通常會突然發高燒,伴隨頭痛、疲倦,甚至出現皮疹。不過,最明顯的症狀是關節腫脹和嚴重關節痛,常見於手腕、肘部、膝蓋和腳踝等部位。症狀一般會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等,但有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部分因此而來的痛症可能令患者痛得不能舉高手臂,甚至不能下床,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要怎樣預防及治療?

目前坊間沒有能夠自行檢測基孔肯雅熱的測試產品,因此一旦被蚊叮咬後出現發燒或急性關節痛等病徵,便應該馬上就醫。同時,懷疑患上基孔雅熱的人士應避免服用阿士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起嚴重副作用,例如增加出血風險。

外出前要在皮膚外露的地方噴上防蚊液,預防蚊叮。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積極做好防蚊和滅蚊的措施。平日外出時,可以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亦要使用防蚊液,減少被蚊蟲叮咬的風險。在家裏,也要注意不要讓花盆底、瓶子或任何容器積水,預防蚊子滋生。如果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或爆發的地區,例如一些亞熱帶國家或地區旅遊,更要加強防蚊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