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當我們想購買文具、零食或是乘搭交通工具時,都需要使用金錢。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在還沒發明鈔票的時代,人們是怎麼買東西的呢?

以物易物時代

在以物易物的時代,農夫可以用自己種植的稻米交換其他生活必需品。

在遠古時代,人們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人從事耕作,有人飼養牲畜。當他們需要甚麼東西時,就會用自己的物品和別人交換,例如用米換肉,用皮革交換牲畜等,這種方式被稱為「以物易物」。

商品貨幣的出現

貝殼小巧,易於攜帶,是貨幣的首選。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以物易物會產生一些問題:你可能想用米換肉,但對方不需要米,或者因雙方對物品的價值判斷不同而無法交易。因此,人們開始使用一些大家普遍願意接受、具一定價值的物品當作商品貨幣,像是貝殼、鹽、玉米等,這就是「錢」最初的起源。

金屬貨幣與紙幣

東周時代出土的銅貝。
圓形方孔銅幣在中國流行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取代。

隨着人類的商業交易越來越頻繁,商品貨幣的數量漸漸供不應求,於是人類開始鑄造金屬貨幣。在中國商朝末期,人們以金屬仿做貝殼,稱為貝幣。到了漢代,貨幣的形狀逐漸定型為「圓形方孔」的樣子,直到清代才被無孔銅元取代。由於金屬稀有又易於保存,還能製成大小和重量一致的貨幣,因此迅速成為流通最廣的貨幣。

然而,當交易的金額龐大時,人們無法攜帶大量貨幣出門,還需要花費大量人力人物運送貨幣,非常不便。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紙幣。北宋時代,四川的商人發明了一種叫「交子」的紙幣,令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正式發行紙鈔的國家。

進入電子支付時代

信用卡採取「先付款,後結帳」的方式,免除使用鈔票及找贖的麻煩。

到了現代,人們開始使用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例如支票和信用卡。這些付款工具讓人無需即時支付現金,交易更為方便。隨着科技進一步發展,電子支付更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我們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如PayMe或轉數快進行付款,不用帶錢包、毋需出示信用卡也能完成交易。

從以物易物時代走到今天的電子支付,貨幣的形式不斷轉變,但功能始終如一:幫助人們公平、方便地進行貿易。你猜,再過一百年,我們的貨幣又會有甚麼變化呢?

圖片來源:wikiwand、中國文化研究院、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