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人們使用鐵路出行已經是平常事。鐵路有多年的歷史,經過長年的發展,動用了許多人力物力,才變成現在這種方便可靠的交通設施。鐵路對一個地方的交通及經濟發展十分重要,能夠促進人民的交流及貿易來往。今期《黃巴士》為大家介紹的人物,就是對中國鐵路貢獻良多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出生於一八六一年,是廣東南海縣人。他的家族於鴉片戰爭爆發時衰落,父親為了維持家計需要一邊耕種一邊讀書。父親的一名好友很喜歡詹天佑,認為他聰明又有毅力,長大後必定能夠成才,因此他得知清政府在香港招考出洋學童後,便勸詹天佑的父親帶他報考。其後,詹天佑果然獲取錄參加幼童出洋預備班。當時他只有十二歲,是首批由清政府派遣到美國留學的學童,全員共有三十人。

他於美國就讀小學及中學期間興趣非常廣泛,他努力鑽研不同學科,加上本身的學習能力高,令他在各科均表現優秀,其中數學是他最擅長的科目,屢獲獎學金。一八七八年,他憑着優異的成績考入耶魯大學,主修土木工程系。他明白到發展鐵路能振興國家經濟,因此選擇了研究鐵路專業。留學期間,他也見識了西方國家的科學和技術發展,認為中國亦需要發展更先進的技術。

一八八一年,詹天佑回國後於福建學習修築鐵路,畢業後留在學堂任教。一八八八年,他加盟中國鐵路公司擔任見習工程師。當時,公司打算興建一座鐵路橋橫跨灤河,由於灤河的河床堆積了很深的沙泥,加上水漲及水流急促,增加了工程的難度。工程起初由著名英國工程師設計,但是失敗告終,其後請來日本和德國工程師負責項目,還是未能成功。之後,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興建,他先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研究,拆解各種打樁方法的利弊,並瞭解河床的土壤特質,再結合中國傳統的打樁方法和西方的先進技術,順利完成鐵路橋興建工程。

一九零一年,詹天佑獲袁世凱任命為總工程師,興建鐵路讓慈禧太后坐火車祭祖,他於四個月內完成工程,成功打造了首條完全由中國人修建的鐵路。其後,清政府又決定興建京張鐵路,連接北京及張家口。英國及俄國都希望取得建造權從而擴大勢力,但是兩國的工程師都認為工程有很大難度。不過袁世凱決定不借外國人之手,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及鐵路總辦,把重任交給他。雖然工程十分複雜,但他亦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比原定時間早了兩年完成工程,創下了中國近代工程史上的重要成就。

Source:北京旅遊網

詹天佑的成就和貢獻得到清政府及香港大學的表揚,獲賜工科進士及榮譽博士等頭銜。一九一九年,五十八歲的他因病離世,為了紀念這位「中國鐵路之父」,京張鐵路青龍橋火車站擺放了詹天佑的銅像,附近更設立了詹天佑紀念館。

「學術雖精,道德不足,猶諸築高屋於流沙之上,稍有震搖,無不傾倒。」
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