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工作坊上問一位老師對人工智能的觀感,他答:「人工智能為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但可能會令學生變懶!」於是我去問大學生及中學生,究竟想人工智能為他們做甚麼?有些學生說希望人工智能為他們做家務或者管理生活日程,有些則渴望人工智能為他們搜集資料,甚至做功課。

香港的孩子廣為人知是「港孩」,缺乏自理能力,如果機械人全面協助他們的起居生活兼做家務,恐怕港孩會變得更不懂照顧自己。至於做功課,他們似乎夢想成真了。因為去年底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推出了聊天機械人ChatGPT,它能夠模擬人類的語言行為,跟用戶互動。它可以寫小說、寫歌、編程、寫論文、寫報告、做數學題和翻譯。它資料搜集能力超強,比Google大神更厲害,能回答很多問題,既說英語又懂中文,兼且服務免費。網上推出後立刻爆紅,未滿一周已經有百萬用戶。教育界憂心忡忡,恐怕學生的功課交給了ChatGPT做,大學老師更躊躇怎樣去保證學生的畢業論文不是由ChatGPT代筆,如何知道網上考試究竟ChatGPT幫了甚麼忙。紐約市教育部即時反應,禁止師生在學校使用ChatGPT,指出這個工具可以為一些問題提供快速簡單的答案,但它不會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學生的學業。而且ChatGPT提供的答案可能有演算法偏見,有機會散播虛假資訊。

但亦有評論指出,如果善用ChatGPT,可以讓學生更迅速搜集資料,在人工智能提供的初稿上不斷完善,寫出更好的文章,這項新發明並能促使學校進行教育改革。其實所有創新科技都是雙刃劍,有優點亦有負面影響。家長如果關心子女的學習,就必須先認識ChatGPT,然後跟孩子好好討論,如何善用這項新網絡工具,以致孩子不會被「去技能化」。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現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傳媒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身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