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大部分人對罕見病的概念都不甚理解,即使是醫護人員亦未必能分辨出罕見病患者。一對只有十三歲和九歲的小兄弟,先後確診患上罕見病龐貝氏症,憑藉堅定的求生意志,活出堅毅自強的人生。弟弟Terry現於病友組織工作,冀以自身的經驗幫助更多隱藏病友走出來尋求協助:「一人患罕病其實等於全家患罕病,令更多人瞭解甚麼是罕見病,改善患者的生活,對整個社會都有正面幫助。」

兩兄弟先後發病
現時香港有三名嬰孩型患者,晚發型患者則有十二人。病友Terry和他的哥哥屬於香港初代龐貝氏症病人,十二歲發病、十三歲確診的哥哥是瑪嘉烈醫院首個龐貝氏症病例;本來活潑好動,尤其喜愛玩球類活動的Terry,十三歲左右亦開始出現病徵。他回憶九歲時目睹哥哥發病的經過:「哥哥向來運動神經比較差,某次他發燒痊癒後,我們一家出去飲茶,哥哥上樓梯時顯得非常吃力,狀如老人,起初以為是發燒影響,但情況持續了一、兩個月。」父母東奔西走四出求醫,整整一年才得知哥哥患上罕見病龐貝氏症。「大家教育水平低,都不理解這個病是甚麼,只知道會令全身肌肉萎縮。」當時醫生為Terry做檢查,指他的指數屬於「擲界」,即沒法肯定他會否跟哥哥一樣發病。

經瑪嘉烈醫院確診後,哥哥的身體情況迅速惡化,晚發型的許多病徵在幾個月內陸續出現,包括由於下肢肌力退化導致出現嚴重脊柱側彎,要靠輪椅代步;因脊柱側彎壓住一邊肺而要使用呼吸機維生,只能終日卧床,連學都不能上;即使接受了脊柱矯正手術,仍要終生以輪椅代步。Terry目睹哥哥病發後的機能變化,一邊心存盼望,一邊努力鍛鍊身體,雖然不清楚自己具體在對抗一個怎樣的病,仍希望能夠延緩病發的速度,暗裡亦想要證明自己不受病症影響。

Terry終於到十三歲就讀中二時開始發病。「當時開始發現自己肌力變差,走樓梯很吃力,要用扶手借力拉動雙腿;發育期間體重竟沒有增加,亦因肺功能受影響造成白天嗜睡,明明睡了十多個小時,起床後仍要一到兩個小時才有精神撐起身。又會時常感到腸胃不適,膀胱括約肌機能弱,容易有便意甚至試過失禁,最嚴重時搭地鐵要站站下車上洗手間,原本二十分鐘的車程,足足一小時才能完成。」

勇敢活着,凡事盼望
Terry的爸爸媽媽為他們的病深感自責和內疚,可怕罕病的陰霾籠罩着整個家庭。Terry憶述:「大家都不瞭解這個病,對基因遺傳的事一知半解,因此父母時有爭吵,試過爭論是男家或是女家的遺傳導致,還得背負經濟和作為照顧者的巨大壓力。雖然父母無怨無悔,盡力給予我們最大支持,但我知道他們要面對很多負能量和矛盾,甚至討論過輕生無數次。假如我和哥哥都一樣充滿負能量,這個家便會散。我們只能保持樂觀,見步行步,並嘗試向父母表達我們對活着的盼望。」Terry指哥哥一直自強不懈,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因特殊學習需要經歷過幾次轉校,幸運地每次都遇上很願意幫助他的師友,最後更順利升讀大學,並獲得獎學金支持他醫療儀器的開支。Terry自己就每日努力運動保持體魄,病發之後仍積極如常生活,希望藉此安慰父母。

哥哥參加Terry大學畢業典禮。

大約二零零六年,Terry一家為抗病見盡低潮後,他萌生了加入病友組織的念頭,希望走出去接觸其他病友。他先後加入了香港肌健協會及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前者是肌肉萎縮症的病友組織,後者則專為促進罕見病病友交流及為他們爭取權益。Terry主動帶父母出去與其他病友家屬交流,透過結識其他背景和經歷相若的病友,把自己和父母從人生最低潮帶返正常生活,一同勇敢接受這個病,保持生存的動力。Terry亦在病友組織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聯同其他病友一同去做倡議,帶動社會大眾認識和關心罕見病患者,促使政府關注病人權益,從受助者變成主動幫人的角色。

回到沒有負擔的小時候
Terry病發時,醫生曾安慰他:「不要失望,現在的科技一日千里,說不定你的病有一天能有藥醫治,做人凡事要有盼望。」想不到一句一般人常掛嘴邊的安慰說話,竟然有機會成真。二零零六年,台灣成功研發出酵素替代療法,透過注射的方式補充龐貝氏症病人身體無法自行製造的GAA酵素,助他們緩解病徵。經過Terry與病人組織努力不懈地爭取,香港政府終於二零一零年二月將酵素替代療法的藥物Myozyme納入醫院管理局的藥物名冊。遺傳科及基因組學專科莊淑貞醫生指,酵素替代療法對嬰兒型患者幫助非常顯著,及早接受治療,可提高嬰兒的生存機率及挽回身體機能的機會,病徵如心肌肥厚及肌力退化等會得到改善;對晚發型病人的效用則因人和情況而異,主要是紓緩疾病對肌肉及呼吸的影響。Terry親身見證了藥物對晚發型病人的效用:「很記得打完第一針後,我走在平時回家的路上,需要經過一條斜路才能步行到回家的小巴站。這段路平常走起來很辛苦,那天真的覺得很輕鬆,身體好像回到小時候沒有負擔的狀態,已經有十多年沒有這種感覺,不自覺地由心笑出來,那一天真的很難忘。」持續用藥的十一年間,讓Terry能夠一邊正常上班養家,一邊利用餘暇做社區服務去回饋社會。

Terry出席港台龐貝氏症病友組織交流活動。


新生嬰兒篩查有助患者及早用藥
成功研發出酵素替代療法後,台灣亦隨即展開了全面的新生兒篩查,孩子呱呱落地便隨即抽血檢驗幾種較嚴重但可治療的罕見病。Terry接觸過不少台灣的嬰兒型病例,證實經篩查找出患者並及早開始治療,能有效延長嬰兒型病患的壽命,從昔日只能活到一、兩歲,到現在起碼可以活到八、九歲。

目前香港仍未有相關的嬰兒篩查,龐貝氏症嬰兒型患者從出生、接受血液檢查與覆驗,到正式安排到藥物治療,可能需要一個月時間,越遲用藥,病魔對身體的破壞便越厲害,特別對肌肉的損害是無法復元的,因此Terry與病友組織未來將會繼續推廣罕病,冀爭取政府落實嬰兒篩查。莊淑貞醫生補充,如懷疑自己是龐貝氏症基因攜帶者,擔心下一代受到影響,媽媽可以在產前進行絨毛或羊水檢驗;如確認自己是基因攜帶者而欲懷孕,亦可利用人工方法培植出沒有龐貝氏症基因缺陷的胚胎,進行人工受孕。


罕見病病友應積極自救
十年的抗病歷程令Terry深明罕見病患者的困難:「罕見病患者很多時因為遇不到一位熟悉罕病的醫生或醫療人員,致令他們無法找出病因,重複浪費時間在沒有效率的醫療手段上。病人諱疾忌醫亦只會消耗時間延誤病情,病友組織的出現,就是希望幫助他們搶回時間,搶救自己的病情。」


Terry認為病友要比醫護人員更瞭解自己的病,才能在非常有限的面見時間,從醫護人員身上得到有營養、有質素和對病情有幫助的資訊。Terry有感而發:「香港的病人太幸福,有醫生和醫療系統照顧,有藥便吃,往往認為瞭解病情的責任是由醫生或專業人士帶給自己,不會主動去瞭解。」Terry認為現時網上有很多渠道能夠助罕病病友認識病情,只要積極自學裝備自己,懂得分辨權威和偏頗的資料,再歸納、消化和應用,加上主動對外尋求協助,與病友組織交流,定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去挽救自己的病情。

Terry冀能透過病友組織的工作,及早發現隱藏在社會中無助的患者,與他們分享自身的經歷和體會:「千萬不要因為病而放棄自己或身邊的人,不要自怨自艾,生病既不是病人的錯,也不是家屬的錯。如何接受自己的病,並轉換一個開心舒服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對病友很重要的生命課題。人類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互相扶持是大家所嚮往的天性,嘗試尋求他人幫助,像我們今天也仍活得好好。」

遺傳科及基因組學專科莊淑貞醫生

龐貝氏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病,有問題的基因在第十七號染色體上,基因缺陷令身體無法製造GAA酵素,導致肝醣積存在身體不能分解。到底這個罕見病是怎樣遺傳到下一代?遺傳科及基因組學專科莊淑貞醫生指,病人要父母兩邊基因都有問題才有機會患上此症,男女在遺傳上是沒有分別的。父母一般都是缺陷基因攜帶者,即是他們身上的十七號染色體各有一條正常和一條有缺陷,因此他們自己不是病人,但每胎都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機會將有缺陷的基因遺傳到下一代。亦有不幸的情況是,父母都並非攜帶者,是孩子自身發生基因突變而造成。莊醫生提醒家長,如果留意到嬰兒的肌張力發展緩慢,就應主動去檢查孩子的酵素功能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