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情商及逆商(又稱為適應性商數),被廣泛認同為面向未來的必備技能,至於財商(即財務智商)則仍未成為教育主流。在香港,具備此等先見並全情投入於為下一代提供財務管理訓練的表表者,非關顯彬校長莫屬。大家以為財務管理跟孩子沒有逼切關係?試回答以下問題:一、八歲孩子要求跟父母一樣擁有iPhone11,該如何處理?二、小學生應該擁有多少雙鞋子?三、孩子有好行為時,應否給予金錢獎賞?如果你對以上的問題有猶疑的話,不妨細閱關校長的分享。畢竟,訓練孩子的財商,必須由訂立父母對於金錢的態度及原則開始。

關顯彬原為小學校長,眼見二零零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對很多家庭帶來影響,意識到學校課程並沒有涵蓋金錢教育。「很多兒童及青少年對金錢沒有概念,父母和老師亦不知道如何去教導小朋友正確的金錢觀念,一直要到中三或中四時,通識科才有一個名為『個人財務管理』的課題,那時候他們接觸金錢已經很多年了,到時才開始教實在太遲。作為校長,我覺得這當中有很大的缺失,所以一直在尋索:如果學校缺少了這一科,財商教育究竟應該如何出現?很多經濟強國的教育局在金融海嘯後都啟動了金錢教育的工作,反而是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仍然沒有一套完善的財商教育課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及深造,我決定放下校長的工作,全情投入發展及推廣財商教育。」

莫說是小朋友,其實很多成年人對金錢管理亦欠缺充分的認識。關校長表示:「對於理財觀念,上一代不懂,我們這一代也意識不到,便很容易一代傳一代。我們經常說香港是一個經濟主義的地方,自經濟起飛開始,已進入第三代,而財富過不了兩、三代的情況亦越來越多。現在香港人很有錢,但問題是這些錢是否可以留給下一代?在五、六、七十年代,財富是由努力和累積得來,而今時今日的一代主要是靠炒賣、靠契機和機遇來賺錢。由於香港沒有資源,必須依附着世界經濟的走動,下一代是否有能力持續以往的賺錢方法?我經常跟家長們說:『要教育你的下一代小心管理金錢!否則把你辛辛苦苦賺回來的錢交給小朋友,在一天之內被完全消耗掉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關顯彬校長有關財商教育的著作。

為甚麼家長可以有iPhone11而孩子不可以?
關校長指出,下一代缺乏的不是金錢,金錢不是問題,而在5G網絡的時代,知識也不是問題,他們缺乏的是如何把這筆金錢持續下去的能力,以及代代相傳的價值觀。「我們處身於一個被物質及商家帶着走的時代,家長本身有很多迷思。例如有家長告訴我:八歲的兒子要求跟父母同樣擁有iPhone11,父母拒絕,兒子便說:『你們和我一起住在比華利山,和我一起吃相同的食物,那麼為何偏偏這部手機你們有,而我卻不可以有呢?』家長回答不了,深感兩難:買給他會帶來很多後續的物質問題,不買又難以自圓其說。我給家長的分析是:科技越發達,我們的生活質素越好,大家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把兩代之間的關係拉近了。父母住在高級的地方,孩子就跟着一起住,父母吃龍蝦,孩子就跟着吃龍蝦,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令父母及孩子都有一個錯覺,覺得父母可以擁有的,孩子自然也可以擁有。但事實上,兩代之間在生活上應該要有距離,如果孩子今天這麼快已經可以得到一部iPhone11,那麼將來的生活會是怎樣呢?其實家長大可以跟小朋友說:『今天爸爸媽媽可以自己賺錢,可以養活你,我有我自己的夢想,我靠自己的能力,所以這些是我夢想後面的東西,我可以做這件事,但你還沒有能力自己賺錢,更加未可以管理自己的金錢,所以這件事暫時不可以,直至有一天你擁有自己的金錢,擁有管理金錢的能力,那麼你就可以做這件事。』父母要說服孩子,也要說服自己,其實小朋友未有足夠的心智和能力去擁有一部iPhone 11,並藉着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我要教你如何管理金錢。』很多專家指出,小朋友在小時候得到越多,能力就會越低,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才能得到。很多父母都可能令孩子走進這種『假富有』及『假幸福』的幻象,讓小朋友輕易享受到表面的物質及豐盛的環境,卻沒有讓他們看到背後其實需要努力和能力。父母想孩子享受某種生活水平,同時也要讓他們看到生活的本相。」

人生只需四雙鞋子
關校長在女兒一年級時,就開始給她零用錢,讓她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金錢。那時候,一家人外出吃飯都是關校長結帳。有一天,一家四口用餐後,女兒把帳單從關校長手中搶走,說:「爸爸,請讓我看看今天吃了多少錢。」回家後,關校長看見她小心翼翼地從存錢的罐內取出三十元放進錢包,並說:「我知道我的錢包要放多少錢了。」關校長才驀然醒覺:女兒的確是要知道一頓飯大概多少錢,才能夠衡量要帶多少錢外出!家長要教孩子的,包括這些數字感,也包括最好和最差之間的空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怎樣開始,以至爸爸媽媽可以支持你大概多少,要讓小朋友知道中間的生活水平。

為了讓孩子明白「需要」和「想要」的觀念,關校長從小便教女兒「人生只需四雙鞋子」——在家中穿的拖鞋、在學校穿的皮鞋和運動鞋,還有外出的「出街鞋」,這是生活上基本物質的數量和定位點。「她不是不可以擁有第五、第六雙鞋子,但需要考慮的是這已經超越了基本需要。」

關顯彬校長在女兒一年級時已開始教她管理自己的金錢。

應該以金錢為獎賞嗎?
有家長喜歡以金錢作獎勵,例如讓孩子以好成績或做家務換取金錢,這是正確做法嗎?關校長說:「和小朋友建立關係,不要把物質作為維繫感情的媒介。同理,好成績及好行為亦不應跟金錢掛鉤。學業是孩子的本分,如果父母用錢去鼓勵或獎勵小朋友,這是『外在誘因』,但是要小朋友持續努力的話,靠的不是外在誘因,而是內在動機。你可以跟孩子說:『兒子,讀書本身就是困難的,但是沒關係,我和你一起克服。』如果真的想給孩子獎勵,可以考慮以下三種:一、二、三十元內的小禮物,甚至只是一杯雪糕,平常不易得到,一旦得到就會珍惜;二、對待比較大齡的孩子,可以考慮用書券,是一種與學習有關的物品;三、我希望孩子的人生能擁有更多夢想,平常不會輕易帶子女到迪士尼,我會要求他們達到一些目標,離開所有物質,以一家人的陪伴作為獎勵。家務亦一樣,做家務是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不可以直接與金錢掛鉤,我鼓勵家長用『家務套餐』——孩子四、五歲起已需要做一些自理項目,到孩子六、七歲,可以讓他們不僅管理家務,更可以管理錢財。孩子能幫得上家裏的家務,就可以享受財政自由。『家務套餐』指的就是假如一個星期內孩子能完成家務目標,就可獲得一個套餐的零用錢分量,讓孩子學習如何分配金錢,和計劃自己的花費,讓這件事成為一種責任。」

財商教育的核心主題是「計劃」,關校長表示:「無論花錢還是儲錢,全都由計劃開始。父母供應得太多,孩子就沒有需要儲錢,因為儲錢最重要就是要有目標,而孩子的目標卻早已被父母全買下來。有時父母想透過物質為孩子製造一些幸福感,但同時亦抹殺了一些機會。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樣東西,應鼓勵他自己儲蓄,由自己有夢想開始,辛辛苦苦累積,以至能買到或換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是人生一項成就。」關校長的財商教育,包含3S的觀念——有儲蓄,有花費,有分享。如欲瞭解更多,請留意八月二十二日晚上九時於「友邦慈善基金網上健康樂園」(AIAF-wellness.org/Events)舉行的「豈可失落孩子一生的財富『尺子』」講座,費用全免。~許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