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長都試過,帶子女去參加學前遊戲班,有的孩子會高高興興主動參與,有的會黏着媽媽不放,也有些會哭鬧不止。家長可能會簡單歸納為怕醜、慢熱、怕事或愛哭,卻沒有注意到孩子當下的情感需要,並加以滿足。學習「安全圈養育法」,能提升家長對子女情感需要的敏感度,有助建立更親厚的親子關係。

安全依附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安全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與至親的關係中逐漸建立而成。孩子必須要有足夠安全感,才能勇於探索世
界、與人互動和建立互信關係。美國有一套「安全圈養育法」,以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為基礎,由肯特.霍夫曼、葛倫.庫珀和伯特.鮑威爾三位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理論指發育中的幼兒主要有兩大類需求:一方面需要舒適安全,另一方面需要進行探索。孩子必須確定自己可以向大人索求安全感,相信凡要求必定能得到幫助,才能茁壯成長。三位作者認為安全依附是孩子健康成長一塊至關重要的基石,就如營養、醫療和教育一樣重要,甚至更有用。

安全依附理論由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於五十年代提出。理論指出孩子會依賴身邊至親(一般是母親)來保護自己免受外在威脅,從而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探索互動的方式。另一位發展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則進一步利用「陌生情境測驗」來印證約翰.鮑比的理論,透視母親與幼兒之間的依附類型。實驗發現,安全型依附的幼兒,會在陌生環境中將媽媽視為他的安全堡壘,並在與媽媽保持適當的距離下勇於探索周遭環境。安全依附正是安全圈養育法的核心。研究顯示,若孩子與至少一位成人產生安全依附,孩子的學校表現、交友狀況、身體健康都較好,日後將持續擁有更多親密持久的關係。

助孩子增強心理的免疫力

「安全圈」可以分為頂和底兩個部分,頂部是孩子探索的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對世界感到好奇,想要向外探索,但在出發探索前,需要感受到父母全力支持他們走出去,好比斟滿孩子的杯子;底部是他們安慰的需求,孩子感到疲倦、驚嚇、肚餓或不舒服,便會回到父母身邊,此時需要父母安慰,並幫助他們再度斟滿情緒杯。安全依附就如「心理的免疫力」,父母如能覺察和滿足孩子這些情感需求,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除了能夠令他們更有力量和勇氣去探索世界,更可以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抗逆力、自制力和處理情緒的能力,這種情感亦將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和獨立性,並成為孩子與他人及社會建立關係的基礎。

坊間有不少由社福機構或臨床心理學家主辦的安全圈養育課程,旨在教家長如何閱讀和正視孩子的情緒要求,掌握他們的內心世界,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同時會檢視家長自身的教養障礙,包括瞭解自身成長中一些情感缺口,從而改善教養方法,增進親子關係,更可為家長紓解育兒壓力,特別適合育有初生至六歲子女的父母參與。

參考:《安全圈教養》,肯特.霍夫曼、葛倫.庫珀,及伯特.鮑威爾合著,世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