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觀看電影《年少日記》及出席了映後座談會,頗有感觸。電影探討的是家庭關係和青少年自殺的問題,在香港近月已有二十多名學生輕生的現實背景下看這部電影,心情格外沉重。電影那個跳樓輕生的孩子只是一名十歲左右的小學生。他的父親常對母親家暴,又極端偏愛成績更好、能力更高的弟弟,看不起他之餘又常以鞭打的暴力來逼迫他。母親同樣不理解兒子感受,她雖然沒有動手打兒子,但也常以責罵和埋怨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種語言和情緒暴力,對小孩子的傷害其實不亞於皮鞭。

電影《年少日記》劇照

父母兩人都不是邪惡之人,當然不是有心把自己的兒子逼上絕路。但他們都有一個普遍家長共有的教育盲點,就是當孩子不願做或做不到父母之命、老師之言時,很輕易地就歸因於懶、不努力、不上進。而對於孩子提出的意見、表達的感受、流露的感情,都視作是小孩子不懂事、不堅強或想偷懶的表現,認為完全不值得重視。有的家長甚至還會因為孩子真誠的辯解而更動肝火,向孩子施加更多暴力。

電影《年少日記》劇照

其實一個八、九歲的孩子,都會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在父母這種無視和高壓下,久而久之,他們就再不敢也不想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所有的委曲痛苦和壓抑都只能積存在心裏。不要說小孩子,就算是大人,也未必能靠自己去化解。這些負面情緒感受長期堆積下去,終會去到一個難以承受的界點,悲劇往往就在這時候發生。

電影《年少日記》劇照

所以,不管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都應該平等地、真誠地去聆聽孩子或學生的心聲和感受,不要覺得他們年紀還小而不予重視。正如電影的最後,那個老師向班上每位學生真誠地表示樂意聆聽他們的任何心事,最終挽救了一名本來想自殺的學生。希望真實生活中的家長和老師,也都能這樣做。

陳葒校長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曾任直資中學創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秘書長、香港私立學校聯會副主席,同時亦是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