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或生活上,經常都會參與不同的比賽,也會有意無意中與別人比較,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過分在意勝負,而打擊自信、產生壓力,甚至影響與別人的關係等。家長應如何教孩子正確看待勝負呢?

灌輸正確態度

首先家長亦要放下對勝負的執着,學會欣賞及稱讚小朋友勇於參與及嘗試的精神,以及在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然後,再進一步引導小朋友反思自己的表現,找出不足的地方,並想辦法改善,令自己繼續進步。如孩子表現得過分在意勝負,家長應與他們溝通,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是否誤會要取得勝利,才能證明自己「叻」,父母才會疼愛自己呢?這個時候,家長應向孩子解釋,讓他們明白比賽的結果不會影響父母對他們的愛。

如子女勝出比賽,家長不應過分稱讚子女「叻」或「聰明」,而是應該具體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令他們明白哪些才是真正值得讚賞的優點。如子女落敗,家長不應責備他們,否則會令他們感到不被理解,加劇負面情緒。家長應以同理心瞭解及安慰子女,再引導他們接納並紓緩情緒,例如深呼吸、洗臉,或向自己說鼓勵說話。家長亦可以身教或真實例子教導子女,例如家長自己在比賽或平日與孩子的遊戲中落敗時,應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並欣賞對手的優點;也可借用不久前的東京奧運為例,引用運動員值得學習的精神。

孩子之間的比賽與比較

參與比賽可以對孩子帶來好處,亦有機會帶來壞處,最重要是家長自己的態度。如果家長過於重視比賽結果,會令孩子形成「許勝不許敗」的心態,產生壓力,變得過分在意勝負。相反,如果家長能把焦點放在參與過程,肯定孩子的付出的話,他們也能有更多得着,例如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接納自己的不足、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培養毅力、勇於克服挑戰,以及在團隊比賽中學會合作精神等。

至於比較方面,有些家長認為與別人比較能令孩子有更多動力爭取好表現,但其實比較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大於得益。如希望孩子進步,家長應鼓勵孩子與自己比較,並與他們一起訂立可行的目標。孩子達到目標後,應給予恰當的獎勵,鼓勵他們不斷求進。家中的兄弟姊妹互相比較,也是常見的情況,家長不需責備,也不應鼓勵競爭。家長應賞罰分明,並讓子女明白到他們的獨特性,各自都有不同的優點。在家庭中營造互相欣賞、互相鼓勵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