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談論到網絡成癮,專家曾經提出一個數字,指出如果一個人一星期上網三十八小時(非學術及工作用途),就可以算是網絡癮君子。最近香港遊樂場協會的調查,發現年輕人一星期平均使用手機的時間為六十小時。其實何只年青一代沉迷手機?不少家長若反思自問,他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亦不少。在地鐵車廂內環顧一下,不難發現很多乘客都是「低頭族」,似乎全民都患上「手機成癮」的毛病。

手機成癮有甚麼惡果?大家可能也可以舉出一些壞影響,例如浪費時間及精神,傷了眼睛和肩頸。但英國哲學家博頓則指出,手機成癮的最大問題,是剝削了我們沉思的機會,令我們迴避了和自己的思想坦誠接觸。當不斷使用手機的時侯,我們會發覺自己無法獨自坐在房間,讓思緒在腦海中自由流動,不會思前想後,無暇發白日夢,不能好好感受生活,習慣了不去探索自我。

博頓說,手機偷走了我們沉思的能力之後,有幾個影響。首先是Google和互聯網成了我們的腦袋,我們遇到問題,不先從自己的經驗、知識和價值觀出發,仔細思量解決辦法,卻直接上網找答案。其次是無法沉醉及細心欣賞美好事物,例如到了一個觀光點,很多人不是優閒地瀏覽風光,而是忙碌地拍照「打卡」。手機總是引導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做事情」上面,讓我們忽略靜心自省和細味人生。

家長如果不想下一代失去活躍的思維方式,不希望子女機械式地每天過着「自動導航」的被動生活,不妨和子女一起啟動「數碼排毒」計劃,減少使用手機。最簡單的莫過於在走路、坐公共交通工具和進餐的時候,把手機收起來,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機會,思考和感受生活。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現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傳媒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身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