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儀今年十三歲,在一間第三類別學校就讀中一,由學校社工轉介來評估她的情緒及𠝹手問題。小儀在三年班被評核有讀寫障礙,智商中下。她很努力讀書,經過學校的調適及支援,成績仍然不合格,讀書如拉牛上樹般吃力。自小五開始,小儀開始秘密𠝹手發洩情緒,直至小六參與課外活動時,無意中被社工發現手上疤痕纍纍。當時社工轉告媽媽,並轉介她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跟進。媽媽得知後責罵她𠝹手,小儀就不再跟媽媽溝通。幸好,她肯跟在大學讀社工的姊姊傾談,姊姊亦常常教她做功課,有時甚至給她答案,應付老師的追問,小儀亦一心想跟姊姊一樣,將來做社工。

今年中一開學後,老師為了鼓勵小儀,讓她做班長。她的功課依然吃力,往往要等姊姊有空時才可以教她,令她十分焦慮。第一學期的成績仍然處於中下水平,同學恥笑她:「你這樣的成績竟然可以做班長?」小儀聽後很難過,亦想到自己很難完成中學學業後再攻讀社工。她覺得𠝹手是一個「無傷大雅」的情緒發洩方法,卻不能解決問題,前路好像走入了死胡同。要等姊姊有空才可教她功課,令她覺得十分被動及擔心,開始出現一些情緒問題,她害怕同學恥笑她不能準時交功課,並發現她的𠝹手習慣,令到她情緒低落,及後亦影響她的胃口及睡眠,整個人沒精打采,沒有動力應付日常學習,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下期再討論小儀的斷症及治療方案。

示意圖片(圖片來源:Unsplash)

𠝹手可以怎樣治療?

小儀經評估後,被診斷為有中度抑鬱症,有抑鬱情緒,不能感受愉快經驗,亦影響胃口及睡眠,難以應付日常生活如學習和社交等,情況已超過兩星期。我們向小儀及媽媽建議,治療計劃要分開三部分來處理。第一,要考慮藥物治療,用調理血清素的藥物治療抑鬱徵狀,這些新一代的藥物副作用較少,要食用一至兩星期後,情況才開始改善。同時要根據臨床情況調校藥物,平均治療過程需要食藥起碼半年,之後才考慮可否減藥。第二,要更正她不適當的減壓𠝹手行為。小儀用非自殺式的自殘行為來減低抑鬱、焦慮及發洩情緒,只會令自己更加負面,亦因此需要逃避社交環境,以免被其他人發現。這種發洩情緒的方法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增加她內疚自責的情緒,令她逃避社交。最後,當然要跟小儀及媽媽解釋她的狀況,令媽媽可以為她提供情緒上的支援,協助小儀跟進治療方案。

除了目前的治療方案,長遠來說還要跟小儀討論她的生涯規劃。考慮到讀寫障礙與學習能力,完成中六課程及考中學文憑試對她來說會造成很大壓力,我們建議小儀轉向其他更適合她的學習發展目標,包括考慮其他助人及服務性工作。小儀可於完成中三後選擇各類的職業訓練,這樣對她來說可能較為適合。小儀可擴闊自己的興趣,看看有甚麼工作是她喜歡並能夠投入的,這會比堅持完成中學課程後再攻讀社工學系來得順利,這樣她亦要調校自己這一兩年的成績要求及期望,減輕無謂的壓力。就上述幾點,小儀答應服藥及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雙管齊下去克服抑鬱徵狀。心理治療期間,我們會針對小儀的𠝹手行為,幫她改變思考陷阱及考慮其他能代替𠝹手的減壓方法,提供其他行為或活動建議,助她改善情緒及負面思維。最後,小儀覺得有一點希望曙光,答應配合治療,從而解決她這些長時間的情緒問題。

撰文: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