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幫助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青少年及成人走出陰霾,必須先教導他們欣賞自己。這聽起來簡單,對很多人來說卻絕不容易,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父母批評及責罵。這些父母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他們以為不指出孩子的錯處,子女便無法改善。只是他們沒想過,父母不讚賞小朋友的優點及進步,他們也會無從得知。尤其是那些不是名列前茅或品學兼優的尖子,當他們認為自己平平無奇,便會不努力,且甘於做個「無用」的人。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習慣在多批評、少讚賞的環境下成長,就算長大後對「有彈無讚」的父母含着恨意,卻會不自覺地重複以同樣態度對待自己,眼裏只看到自身不夠好或需改善的地方,叫他們想想自己的長處,總要費煞思量,就算受到他人的讚賞,也要花很多氣力去令他們相信自己的優點。懂得欣賞自己的人,就像是自己的啦啦隊,鼓勵自己勇往直前,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易逃避。他們的個性比較正面,亦懂得欣賞他人,身邊的人都願意跟他們當朋友,而且患上抑鬱或焦慮症的機會較低,復原也較快。

相反,不懂得欣賞自己的人,往往要靠外界的標準,例如:要考入最頂尖的大學、獲取最高的分數及贏得比賽冠軍等,若不達標便是失敗者。要靠這些標準才能對自己滿意的人,較常會感到壓力和焦慮,只能感受短暫的快樂。為了令子女將來懂得欣賞自己,父母可多讚賞他,不要等到子女表現極為出色時才讚一句「幾好」。降低可讚賞的標準,讚賞的次數自然會變多。同時,批評的說話要減少及縮短,兩句讚賞、一句批評的比例則最為理想。當然,父母也要多欣賞自己的努力及優點,如「我比從前較少責罵孩子了」,或者「今天忍不住又批評了孩子,但我已努力學習」等。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