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大同」創辦人張惠侶(圖左)及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校長蕭婷。

走進課室統一學習是工業革命之後出現的教育趨勢,目的在於讓教育普及,令所有國民都能達至某一教育水平,至於是否繼續上大學或是進一步深造,則是個人選擇。在提升大眾教育水平的前提下,這種有系統至差不多劃一的教育體制彷彿無可厚非,那是,如果我們假設全世界人類的天賦、個性、喜好及能力都是相同的話,與此同時,社會亦要預備好承受人才劃一以及不少工種會在市場上漸漸消失的惡果。

非牟利團體「教育大同」素以推動「教育有選擇」為目標,主張家長因應孩子的能力及需要,為他們選擇最適合的教育模式。創辦之初主要透過開辦論壇,去展現不同的教育模式。二零一六年起,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為期三年的項目,與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堅樂二小)合作,首次在主流學校內推動不同的教育模式。這個「感.創.做」計劃,就由兩個「敢」的團隊走在一起,為香港新一代提供一種顛覆傳統死記硬背及催谷文化的教育方法。

感受學生需要

「教育大同」創辦人張惠侶表示:「『Learning by Doing』,顧名思義就是邊做邊學。項目名叫『感.創.做』,是要學生多去感受自己及身邊的人和事,敢去創造,並通過動手去做而學習。老師在過程中,亦要多感受學生需要,敢去創新,敢用不同方法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學校管理層要感受學生、老師及家長的需要,敢將學生的教育而非考試分數及學校排名放在首位,為推動真教育作出堅持。我們希望利用三年時間,把這教育的價值觀植根於學校管理層及老師的心中,並透過每天想、每天做,作深層的內化,放棄以爭分數作為標準,以促進孩子的全人發展及培育他們具備二十一世紀需要的能力為目標。就算在項目結束後,堅樂二小及曾參與計劃的其他學校的老師也能繼續成為敢用不同方法去成就孩子的教育典範。」

一個敢想敢做的民間組織的理念和理想,還得由另一敢想敢做的學校與之攜手去成就。堅樂二小的校長蕭婷及其團隊,就是敢擔綱先行者的角色,讓這個「感.創.做」項目得以實現。蕭校長說:「當初開展這個計劃的原因是希望把小朋友對玩樂的熱情轉化為學習,小朋友都喜歡玩,玩樂過程中會有不同體驗,加上這一區的小朋友學習動機較弱,我更希望可以透過體驗式的學習活動提升他們對學習的動力。另外,我認為小朋友應有均衡發展,除了在學術上,其他方面如溝通能力、待人處事、解難或應變能力等亦同樣重要,這些能力並不能在一般課堂學習到,反之,通過『感.創.做』,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

其他有意在校推行LBD的學校,到堅樂二小來體驗Maker自造課和設計課程。

堅樂二小是人稱「短命學校」的其中一員,是缺乏長遠計劃的教育制度下的產物。政府在十年前的小學殺校潮之後,眼見某些地區出現學額短缺的情況,故重開三間棄置學校,限定九年的辦學時間。堅樂二小坐落於人口老化的順安邨,學生主要是新來港學童及基層小朋友。雖然九年之後學校就會結束,但蕭校長堅持要把最好的投放於學生身上。「由於背景及環境限制,我校同學的學術能力並不出色,故此我特別注重全人發展,希望幫助他們發掘及展現才華,在其強項上取
得滿足感。要達到此目標,首要是讓他們喜歡上學,擁有學習的動力。」

執行方面,堅樂二小在上午時段跟一般學校無異,有常規課堂,而下午時段則用作「Learning by Doing」(簡稱LBD)課堂,當中再拆分為「Make To Learn」(創新中學習)、「Read To Learn」(閱讀中學習)、「Play To Learn」(遊戲中學習)和「ServeTo Learn」(服務中學習)。

自發探索和研究

蕭校長解釋道:「我們會把高年級學生分為二十人一組,他們會利用午飯後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進行遊戲及戶外活動,每個學年大概會有八十次這類的課堂。我們會鼓勵老師和學生在建立關係後先進行探索,再討論要在這八十次課堂中進行甚麼活動。例如五年級的其中一組準備要做跟傷殘人士有關的活動,老師和學生在計劃開始時先走上街頭,觀察後再討論有甚麼可以幫助傷殘人士。第二階段是體驗傷殘人士的日常生活,學生會蒙着雙眼、坐輪椅或綁着雙手,感受傷殘人士平日所遇到的困難,繼而發明一些物件去幫助他們。我們不會特別把學習的焦點放在學習到的技巧或成果上,反而是一些軟實力,如共通能力、溝通或應變能力等。」

「有別於一般的課堂,老師和學生在這個計劃的角色實際上是對調的,我們鼓勵學生自發地探索或研究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老師反而只是負責提問或提供意見。這個計劃今年踏入第二個年頭,我承認不少老師在計劃的第一年仍在摸索階段,因為很少老師有接受過這種體驗式學習的專業培訓。今年所有六年級生同意把計劃的重點放在社區,當中社區也有不同的層面,如人、設施或動物等。我記得有一組是主力關心社區的老人,他們要自己籌辦活動,促使社區關心人口老化的問題,當中要做的包括聯絡區內的長者服務中心、主動接觸屋苑的老人、用自己的力量收集物資與長者分享,或舉辦午間音樂會給區內長者欣賞。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對
課題會有深入瞭解,而不是單單聽老師所言,我們發現學生在活動後會更關心長者,更懂得與他們溝通,與他們產生聯繫,而這些活動亦豐富了他們的生命及體驗。」

學生在試後的四個上午不用上課,學校就舉行「AMLBD」(「AM」是上午的意思),而其中一天需舉辦一個半天的成果展。張惠侶表示:「計劃的特別之處是學生擁有選擇權,雖然不是完全自由,但他們可以在既定的框架下作出選擇,例如有權主宰自己想畫的東西、畫畫時的姿勢,甚至有一些同學認為自己尚未進入狀態,想坐在一旁觀察,我們亦容許的。」蕭校長進一步指出:「很多老師在過程中亦學懂放手,例如其中一組三年級學生想學習烹飪,他們本來不知道煮一樣食物需要不停改良,而老師的責任是把他們想要學習的東西實現,繼而延伸到不同的課題,讓他們在不同過程中發展不同品格及能力。在一般的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基本上都會知道下一步是要教或學習甚麼,相反AMLBD計劃中的活動充滿未知性,就剛剛提到的三年級學生,老師本來是想在計劃中教導他們焗蛋糕,但跟學生討論後則發現他們希望弄果醬,在成果展中為學校新建的廚房籌款,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製作的作品是真的能賣出去時都非常雀躍,放假回來後非常積極討論。由此可見,當小朋友有空間發表意見,而意見又備受尊重時,所發揮出來的潛能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讓體驗式學習法遍地開花

要推動一套創新的教育理念,教學團隊的支持十分重要。堅樂二小作為「短命學校」,團隊的不穩定性成為一種阻力,猶幸願意加入及留任的老師對於「Learning by Doing」皆非常認同,願意與學生在教育路上一起同行、摸索及進步。剛過去的暑假,「教育大同」為教學團隊安排了到以教育聞名的芬蘭考察,教師雖然要自費參加,反應仍是十分踴躍,足見各人對於有關理念的投入及支持。張惠侶及蕭校長同時表示:「現時已有不少學校主動到來參考我們的教學模式,亦有學校表示希望參加我們的計劃,由此可見社會的確對這種另類的學習模式有需求。我們希望即使到了學校結束時,老師仍可以把這種教學模式帶到其他學校,讓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遍地開花。」

(文:許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