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濕疹的兒童皮膚紅腫、痕癢難耐、出疹,甚至是滲液,父母看在眼內紛紛大嘆「痛我在心」。為了幫助兒女脫離這場「濕疹戰役」,不少家長均在網絡世界遍尋各種偏方,希望可以減輕濕疹症狀,但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提醒家長們,亂用偏方隨時弄巧反拙,「如不當處理濕疹及水疱,有機會導致疤痕及色素沉澱。」陳醫生建議家長勿盲從網上資訊,如有疑問應與醫生商討,以制訂最適合子女的治療方案。

胡亂抓癢傷口可引致細菌感染

濕疹,醫學上稱為異位性皮膚炎,由於超過八成或以上患者於五至十歲前便會病發,故又稱為小兒濕疹。常見病徵除了皮膚紅腫、乾燥、痕癢外,嚴重更會出現水疱。如患者因抓癢致水疱破裂,處理不當的話或引致細菌感染,包括金黃萄葡球菌、疱疹病毒等,嚴重更會引致皮膚感染情況惡化。

陳醫生分享,大部分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的患者,不少外露位置均有濕疹,不只影響外觀,更會因患處被感染而發出異味,令其自信心受挫,社交技巧較同齡小朋友弱。惟大部分患者透過治療後,可改善濕疹及社交生活,如會主動與人交談、與人的眼神接觸亦會變多,由此可見,患者和家長都應積極面對病情和治療,助控制病情。

亂試偏方或致反效果

網上流傳不同偏方聲稱能改善濕疹,當中包括浸泡鹽水,以收殺菌之效。惟陳醫生指出,鹽分濃度必須夠高才可幫助殺菌,但同時鹽分會刺激皮膚,令患者感到刺痛,更會直接令皮膚變差,可謂適得其反。陳醫生補充:「如患者浸泡於茶葉、金銀花水之中,而準備過程不當,其雜質或微生物有機會進入水中,繼而感染患者皮膚上的傷口,致病情惡化。」因此,家長們不應盲目跟從網上流傳之偏方,以免得不償失。

類固醇副作用多?醫生籲不必過慮

要「迎戰」濕疹,醫學上常使用類固醇,但不少家長均擔心類固醇所帶來的副作用,包括骨枯、皮膚變薄等,更擔心會造成依賴,憂子女日後停用類固醇的話,病情會故態復萌,甚至更嚴重。陳醫生解釋,類固醇有其效用,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而處方合適的劑量及設使用期限,亦會監察患者用藥後的變化,以釋除家長對類固醇的憂慮。

家長亦可從生活環境入手,減少致敏原,例如盡量使用布質沙發、使用濕抹布作清潔、選擇短毛絨玩偶及定時清洗。至於挑選保濕用品時亦可選擇含有神經醯胺(Ceramide)的保濕因子,可有助改善濕疹病情。陳醫生分享:「根據數據統計,有逾半的兒童濕疹患者於成年後因其免疫系統成熟令濕疹得以受制,因此家長毋需過分憂慮。」

以上資訊由陳俊彥醫生提供。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擁有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士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