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報章,不難發現兒童自殺的報導在近年有所增加。當中最年幼的不足十歲,令人震驚之餘,亦不禁引發疑問:孩子應該是最天真爛漫、沒有煩惱的,為何偏偏會走上絕路?根據心理研究教授Peter Gray於《美國遊戲期刊》發表的文章指出,孩子在過去50至60年間患上抑鬱及焦慮的機會比1950年高出4至7倍,自殺的風險亦大幅提升。而對孩子心理構成問題的,正是各種由學業或家長期望帶來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了應有的「遊戲時間」。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究竟父母在為子女安排遊戲時間時,有甚麼需要注意的事項呢?

#1 遵守一小時法則

當大家以為不斷讓孩子參與各種興趣小組、學習各樣語言就能令他們贏在起跑線上時,原來給孩子每天一小時或以上的自由遊戲時間才是王道。遊戲可以刺激孩子腦部神經網絡的接連、改變腦部組織結構及發展智力。孩子也能在遊戲中發掘自己的潛能,提升社交技巧和處理情緒的能力,對語文、分析及決策能力的發展有莫大好處!

Source: Pinterest

#2 讓孩子主導遊戲

或許有家長會問:「我給孩子買了很多語言學習遊戲卡,是否就足夠了?」當各位家長議論紛紛,四處為孩子搜羅遊戲之際,請停一停,想一想: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才是遊戲的專家,比你更懂得遊戲,根本用不着你為他們準備!專家認為,孩子遊戲根本不需特定細則,在西方國家,大部分孩子的遊戲在別人眼中有點「原始」,閒時在彈床上歡蹦亂跳、拿起毛公仔玩角色扮演等,而父母的角色只是在旁確保他們的安全、遊戲後吩咐他們執拾玩具,以及為他們提供茶點。這些孩子不但語言能力發展良好,而且健談樂觀、自發性高,更有良好的體能。因此,父母不用為孩子提供任何遊戲的方法,也不用為他們尋找玩伴或遊戲的地方,更不要為遊戲訂立目標及規則,並透過遊戲釋放壓力。家長按孩子指示參與遊戲,說不定會為孩子的無限創意而感到驚喜!

Source: Pinterest

從今天開始,家長們放手讓孩子「玩」出真我吧!

鳴謝:資深家庭醫生陳潔玲女士。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