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長來說,要培養孩子養成輸得起的心態,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己對孩子「輸贏」時的言行態度。比如有的父母一知道孩子考第一就笑容滿面、讚揚慶祝,卻不去瞭解那個分數和名次代表孩子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能力;有的父母一見孩子比賽輸了就「黑面」,先是責備繼而催谷,務求下次贏回來,但卻不去瞭解孩子曾經付出了多少努力,此刻有怎樣的感受。父母這些言行反應,都是在有意無意間向孩子展現自己對「贏」的過分重視和對「輸」的過分抗拒。

有一點我必須強調,「輸得起」並不等於「輸得好」。有些家長,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受「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是最好的學習」、「擁抱失敗」之類的情緒口號所誤導,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孩子的失敗不以為然,甚至歡迎。考試不及格,沒問題,「失敗是成功之母」;比賽輸了,沒問題,「失敗是最好的學習」;把事情做壞了,不要緊,我們要「擁抱失敗」。

但「輸得起」並不是「輸得好」。「輸得起」是在遇到失敗時懂得如何去應對和自處,並且能夠轉化為成長,甚至是成功的助力。失敗如果要有助孩子成功或成長,能讓孩子從中學習,必須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失敗者有明確的成功或成長的方向和動力。科學家的試驗失敗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發明、發現及證明的是甚麼,以及為甚麼,那就是成功的方向和動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先建立成長的方向和動力,而只是單純地要孩子學習接受失敗,甚至以孩子能夠不斷地承受失敗而驕傲,這只會讓孩子在成長中不斷調低自己的人生期望而已。這樣的失敗沒有任何學習的成效,也沒有任何成長的價值。這不是「輸得起」,這是真正的失敗。

陳葒校長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曾任直資中學創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秘書長、香港私立學校聯會副主席,同時亦是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