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賽馬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策劃的「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訪問八百名家長於去年十月期間子女的身心變化,從中瞭解本港疫情對學童健康的影響。逾四成受訪家長反映子女每天的屏幕時間增加了至少一小時,有百分之五十七的父母發現孩子的體力活動量變少,亦有約三成家長認為子女心理健康變差,以及一成父母認為小朋友身體健康惡化。此外,超過百分之六十家長表示子女在停課期間,體重有所增加,當中約一成父母指孩子體重增加了三公斤或以上。

(示意圖)

計劃統籌及執行總監、中大教育學院副院長(研究)夏秀禎教授建議,父母可在家庭教育中加入運動元素,讓子女建立活動常規。夏教授亦分享四招,助家長養成子女做運動的習慣。

#1 注意運動的「質」和「量」
運動的「質」指的是兼顧身體平衡、協調訓練和互動性。而在「量」方面,夏教授建議小朋友周一至周五進行兩至三次運動,循序漸進地養成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習慣。若情況許可,家長周末亦可帶子女到戶外進行帶氧運動。

#2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
夏教授指出,家長可在小朋友幼兒至小學三年級期間,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運動元素,以培養子女的運動習慣。

(示意圖)

#3 鼓勵孩子參與
家長應鼓勵孩子的參與,而非只着重他們運動的表現和成績。夏教授表示:「身體接觸對小朋友也很重要。」因此做完運動,父母可擁抱小朋友作鼓勵。

#4 發揮創意
香港家庭的居住環境狹窄,夏教授認為家長可鼓勵小朋友發揮創意,就地取材進行一些簡單的鍛鍊動作,例如在家原地踏步、跳舞及進行伸展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