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葒校長《我看伍少梅中學》系列(第九篇)

【二百萬的iLAB又如何】

伍少梅中學那間斥資二百萬從原來D&T(設計及科技科)舊課室改建而成的iLAB在四個月前開幕時,我也有去捧場。

當日有創新及科技局薛永恆局長來主禮,有好幾家電視台和報章雜誌來採訪報導,對一所非傳統名校的中學而言,可謂相當巴閉。兩位學生主持在某個環節還和一個價值不菲的智能機械人互動,獲得滿堂喝彩。不過,對於在教育界打滾了二十多年的我來說,主禮人再猛,機械人再先進,都只屬於門面工夫。真正觸動到我的,是這所iLAB使我聯想到李校長不久前告訴我的兩名伍少梅學生的事。

就讀中二的彭炫康在一次學校探訪獨居長者的活動中,留意到該長者食藥時有「何時食藥?食哪種藥?」的困擾。他的同學周嘉銘平日也會替外公外婆分藥到小盒子中,他也留意到這個問題。兩位同學之後再搜集了一些資料,知道這種困擾在獨居長者中很普遍,由此便運用編程和3D打印技術,製作了一部「智能分藥器」。它分成三個部份:輸入、處理及輸出;藥丸先由漏斗跌到傳送帶上面,再經過顏色感應器,按藥丸的顏色分類,最後經由分類器,把不同顏色的藥丸,分類到盒子中,避免長者錯誤服用藥物。這個作品於「SMART Community Hackathon 2020」比賽中榮獲「我最喜愛STEM作品」。

這兩位同學知道學校即將有個先進的iLAB時,都十分高與。彭炫康高興地表示到時一定好好善用,學習更多的人工智能和編程知識,改善分藥器,例如加入語音助手,或讓長者說話來操作機器,更全面回應長者需要。而周嘉銘則希望在iLAB創作具有人面識別系統的互動機器,可以陪伴獨居長者,與他們聊天下棋解悶。

其實STEM也好,STEAM也好,STREAM或STREAMING甚至其他五花八門嘩眾取寵的稱呼都好,其教育價值都在於能幫助學生將學習和行動、生活、社會連結,從而令到學習的意義不再限於狹獈的考試和功利的成績。伍少梅的科技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創意、行動、合作和自學能力之外,更鼓勵學生關注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從而培養出一顆關懷弱者的公義之心。這才是STEM科技教育的正確方向。而這個iLAB也不只是為伍少梅的學生而建,將來還會開放予區內小學生及長者使用,進一步體現出李校長學校連結社區服務社區的教育理念。

只有在這樣的學校,這間花費二百萬的iLAB,才具有教育和學習上的價值。

(本篇文章已獲陳葒校長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