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老師和學生的第二個家,如何令這個「家」和「家庭成員」變得更幸福,除了是校長、老師和家長群策群力想去完成的目標,也是「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的不二宗旨。計劃花了三年時間,為15所本地中小學提供專業及全面的正向教育培訓和支援,配合「環境營造」、「設計思維」與多媒體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社交情意素養、正向思維和心理韌性,營造及建立正向的校園文化,從而提昇學生、教師、家長的幸福感與身、心、靈健康。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於2020至2023年進行,由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保良局、東華三院及15所本地中小學主辦。計劃團隊早前特別舉辦總結研討會,分享在這三年間與各合作夥伴共創共建的成果。名為「創變力量.幸福校園」的研討會有各參與計劃的機構及15間中小學代表參加,五場研討會主題分別是「幸福校園創變歷程 ——如何共創共建策略和方案推動正向校園文化」、「以實證為本建構適切香港本地文化的正向教育發展模型」、「幸福校園推動者——從比較研究看學校領導的關鍵角色」、「有效的校本正向教育策略——計劃學校的實踐及亮點分享」,以及「有危便有機 —— 探討香港、英國及澳洲的正向校園文化:如何面對逆境?」,讓教育同工們全面掌握建立幸福和正向校園的關鍵。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右)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在「幸福校園推動者——從比較研究看學校領導的關鍵角色」主題研討會中分享了學校參與計劃的成果。李校長早在加入計劃以前,已經在校內推展幸福校園的理念。「21世紀的教育講求讓學生有一個優質的學習體驗,很感恩這個計劃讓我們實現夢想,有資源去做心目中的placemaking,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促進學習發生。我認為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很重要,獨特的教學場景會令學生容易投入其中,觸發他們的好奇心,啟動他們的學習動機,加上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優秀課程設計,便可以令這個學習動機得以持續。然而空有placemaking是不足夠的,還要有software軟件支持,軟件是有心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個好的課程設計。我希望伍少梅除了是一所幸福校園,也能成為一所社區校園,我希望學生可以成為一個與社區連繫的人,為社區帶來貢獻,甚至成為社區發展的change agent,因此正向和品格教育也是我們的教學重點。」

計劃召集人何玉芬博士(左)

計劃召集人何玉芬博士在總結研討會上表示:「計劃正值三年疫情期間發生,正好回應學校群體面對的挑戰,包括社交情意發展、情緒健康等。三年下來,經過不同的研究和檢討引證,學校能建立校本的正向校園文化,而校長、正向教育團隊在當中角色至為關鍵,香港學校正發展獨特的、多元的正向教育模式,沒有局限予外國經驗。而只要能讓教師提升專業能量、善用策略、配合校園環境營造,我們就可逐步讓師生建立歸屬感,促進人際聯繫,提升幸福感。」

當日與研討會同步進行的實體展覽及十場體驗工作坊,展覽內容包括環境營造、資源配套和幸福扭蛋機。體驗工作坊主題和內容豐富,包括正向教育課程資源、與Dustykid 塵團隊、個別計劃學校合作設計的社交情緒教學工具、環境營造工具包等等,更邀請到來自英國的「調查研究」項目合作夥伴 Anna Freud National Centr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團隊當日前來參與研討會及帶領工作坊探討英國校園正向策略。到場參加的同工均獲益良多,並可免費獲得整套計劃正向教育資源工具「幸福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