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游泳為不少家庭的戶外活動選擇,惟每年均傳出兒童不慎遇溺的消息。一名美國男童早前與家人游泳後開始嘔吐和肚痛,起初父母不以為然。數天後,男童突然在夢中痛醒慘叫,父母把他送院後已經返魂無術,疑死於罕見的「乾溺」。由夏季開始至今,國外已發生多宗「乾溺」案件,向家長敲響警鐘。「乾溺」初期無聲無色,潛伏期更可達二十四小時,家長應如何及早發現,免讓孩子身陷危險之中?

世界衞生組織於二零一四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全球每年有超過三十七萬人因遇溺死亡,而遇溺更是兒童及年輕人十大主要死因之一,特別是五歲以下的兒童。

遇溺一般分為「濕溺」和「乾溺」兩種,當中「乾溺」的案例較為罕見,僅佔遇溺案例中的百分之二。「濕溺」是指液體進入肺部後經由肺泡滲入血液循環中,導致肺水腫、呼吸困難及嚴重缺氧,繼而引致窒息。相反,「乾溺」是指當事人吞入液體後,過度緊張導致喉嚨痙攣,做成呼吸困難,而液體並沒有進入肺部。

專家指出,「乾溺」發生在兒童身上的機率較高,主要是因為幼童的呼吸道肌肉發展未成熟,加上他們不懂表達不適,經常延誤治療。他提醒,倘若孩子在游泳期間曾嗆水,家長應密切留意他上水後的情況。如果孩子在嗆水後的一至兩天內明顯表現得沒精打采、反應慢、行動慢,並出現連續咳嗽、嘔吐、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及缺乏食慾等現象,應立即送院,而非到診所求診,皆因「乾溺」的病情發展非常快,孩子或急需照X光和接受靜脈注射以穩定病情。

家長在游泳前應先瞭解水域狀況,並為幼兒準備適當的水上用品及輔助用具,即使孩子已達六至八歲,但不諳水性的話,亦應在手臂帶上救生圈。另外,孩子下水前,應做充足的熱身運動,如拉筋及伸展,以免四肢在游泳期間突然抽搐引致遇溺。如果孩子非常怕水,家長切勿強迫他們,應先讓孩子準備好再下水。游泳期間,家長應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切勿找別人頂替,方能避免悲劇發生。

選擇水上用品及輔助用具的注意事項:

  • 先認清購買的水上用品屬玩具或是游泳用具
  • 確保孩子穿上救生衣後或使用輔助用具時,四肢仍可自由郁動
  • 輔助用具應切合孩子的體型,不應過大或過小
  • 應根據孩子的泳術和水上活動的類型選擇合適的輔助用具
  • 顏色應為亮色系,以便於水中辨認

鳴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永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