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茹今年三十來歲,是專業人士,與丈夫很恩愛,兩人育有兩名女兒,分別四個月及兩歲大。她對我說:「陳醫生,我應該覺得很幸福,我喜歡做母親的感覺,不過最近開始覺得手腳有點麻痺,早上六時多便醒來。朋友說早醒可能是抑鬱症的徵狀,但我並沒覺得抑鬱啊。」

小茹在幼女出生後,便將長女交給家傭同睡照顧。長女不習慣,晚上有時會哭醒找媽媽,小茹經常擔心家傭睡着聽不到女兒的哭聲。她開始對沒有時間照顧她感到內疚,有時甚至因為工作,連沐浴時間也不能與長女共享。她在網上諮詢了一位睡眠顧問,希望改善長女的睡眠,顧問的要求增加了她的心理負荷;長女又因為幼女的出生開始出現情緒,媽媽回家後表現得十分黐身。小茹表示:「明明做媽媽應該享受,丈夫放工後亦很樂意照顧長女及分擔家庭事,為甚麼我只覺吃力和疲倦?」另一方面,她認為餵哺母乳是給孩子的最佳禮物,所以復工後仍堅持餵哺母乳。她打算慢慢轉型讓幼女吃奶粉,但內心總有掙扎。她說:「我第一次準備當媽媽時,感到又興奮又高興,但幼女誕生後感覺不一樣,好像多了吃力和無奈,也多了罪疚感,老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但我並不覺自己情緒低落。」
小茹的上司要求很高,她雖認為工作上仍應付得來,但最近她開始服用安眠藥,以免晚上睡不好,翌日影響工作。唯她說近來服藥後仍聽到長女的哭聲,不知怎辦。初步覺得小茹有輕徵的產後抑鬱症狀,主要是很多負面思想,和對自己的育兒能力感到不足而內疚,睡眠的掙扎亦開始影響她的情緒及工作。我們首先建議她慢慢不再餵哺母乳,另外將育兒的工作分配給支援她的家人,讓她有信心晚上可以睡得好。環境的調配、心態的轉換是第一步,進而再看情緒及思維方面有否改善。
陳國齡醫生 │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兼職),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二零一九至二零二二年),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於專欄中分享她的專業知識,透過不同個案加深大家對兒童精神健康的瞭解。育有兩名子女,亦為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具有家校合作的親身經驗。
圖片來源:Freepik、PEXELS
